趋势1 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此次调查样本选取的京津冀三地14座城市中,拥有鲜明产业特点的城市或地区,具有更好的现实基础与成长潜力。其中,位于北京的通州就将迎来一波商业建设高潮。 经过了13年的选址筹备,全国首座环球影城确定落户通州。按照规划,这一项目每年会吸引2.5亿左右游客,直接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该项目将带动文化创意、制造业、酒店、餐饮等配套建设。通州也将加速成为北京商业发展的核心。 趋势2 生活配套地位凸显 相关机构对调查报道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显示,京津冀14个地区对于生活配套业态的呈现有巨大需求,42%的消费场所集中在超市业态。 在调查的14个地区中,58%的居民消费集中于日常的刚性需求(服装鞋帽、生活消费),27%的花费用于餐饮。由此看来,这些区域的消费者近九成消费都集中于最基本的生活配套服务。 相比于百货、购物中心等零售企业,销售生活基本用品的超市业态更容易在新入驻的地区站稳脚跟,这一业态也更容易吸引知名品牌连锁。这一现象在通州、燕郊等地区都颇为明显。在大型超市连锁站稳脚跟后,更多的品牌连锁开始加速布局。 趋势3 公共交通成胜负手 在北京,由于公共交通和私家车市场同样发达,决定一个商业项目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地铁等公共交通,也包括商场的停车设施是否完善。 然而在对京津冀14个地区的调查中发现,当地消费者选择购物场所的重要依据是公共交通的便捷度。根据统计,62.5%的消费者会因为公共交通便利选择购物场所。分析显示,相比于北京等发达的一线市场,上述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不高,私家车的占有率没有北京高,这让公共交通设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调查数据还显示,围绕公共交通进行的城市消费依然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在交通满意度调查中,京津冀14个地区52.7%的消费者认为交通有待改善;两成消费者认为当地交通很差;仅有25.7%的消费者对当地交通感到满意。 趋势4 一站式消费现萌芽 分析显示,各类生活消费几乎占据了居民支出的九成比重。调查数据显示,京津冀14个地区居民用于娱乐消费(KTV、电影)的支出仅仅占比10%。 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在京津冀14个地区中,主流商业项目几乎都集中在超市和当地传统百货品牌。与之相对应的是,47%的受访消费者将选择购物场所的依据归结为一站式消费。 尽管此次调查的京津冀14个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北京存在较大差距,但在信息化发达的当今,上述区域的消费意识也在不断升级。数据显示,36.7%的消费者选择网购作为购物场所,这一数据领先餐饮仅次于超市。 造成目前上述区域体验业态缺失的重要原因是,这些城市的各项数据难以完全符合大型连锁品牌的选址标准。调查认为,这些连锁品牌应该打破传统观念,更积极地涉猎新市场。但同时,这些品牌引入新的业态和品牌时,应着重考虑定位,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趋势5 先期规划影响商业潜力 零售业随着不断的发展,越来越讲究“规划”二字。目前,有实力的零售商为了可持续发展,更愿意从拿地开始就介入,进而围绕预期定位决定项目设计,从而让商业项目占据先发优势。 对于一个地区和城市而言,完善的商业规划不仅决定了商业项目的潜力,也决定了商业的发展前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增量,但也同时有引发局部过剩的可能。但同时,商业的集中放量也造成了一些项目招商困难。这些项目不得不贴补租金以求达到一定的品牌入驻率。 京津冀协同发展吸引巨量投资,无疑会加快城市的发展速度,但相关政府部门更应该围绕三地不同的定位,妥善梳理商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