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用这话来形容现在的银行业,再合适不过。 昨日和一银行的朋友闲聊,谈起热度不减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他立马启动大吐苦水模式,顺带把我从事的行业批判了一番。起先听了我还很不忿,可事后想想确有几番道理。 这位朋友讲,都说银行“惜贷”,这倒没错,但银行的“惜”不是因为钱少,而是因为好的项目少。央行这半年来苦心孤诣地为市场源源不断输送流动性,使得银行目前的贷款额度确实很充足,但在经济下行周期下,为解决前期信贷扩张所不断冒出的不良资产已经愁得够焦头烂额,那对于新增的贷款申请自然会慎之又慎。 这就好比为解决全村人民的温饱问题,村长决定给每家每户发炊具,蒸锅、炒锅、平底锅……各种型号的都有,但是因为天气干旱不产粮食,煮妇们即便抱着一堆锅也难糊口。银行现在就是那不缺炊具缺好米的煮妇。 一方面是贷不出去款,另一方面是源源不断涌来的流动性,多进少出的货币就在金融体系内部形成了“堰塞湖”,央行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然上周银行申请正回购央行也不会答应。只是光靠回收短期流动性只能缓和堰塞湖的风险,真正化解危机还是要破除堰塞体、疏通流通渠道,将钱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 不过,货币政策并非包治百病的万金油,央妈的关爱能力也只限于营造低成本、宽松的货币环境,堰塞湖打通的关键则是激发实体经济有效的融资需求,这就要靠税制改革、技术革新、产业转型等多方面的努力。 毋庸置疑的是,宽松的货币环境已经成功营造并在持续中,但要降低融资成本却还要继续动一番脑筋。因此,诸如降息等价格型工具操作的空间仍然存在,而PSL等期限长、利率低的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也需要继续发挥效力。 但视线从货币政策上移开后,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融资贵这个“老大难”。那位朋友之所以批判了我所从事的媒体行业,是因为他觉得媒体的声音夸大了融资贵的问题。在他看来,当前大中型企业已不存在融资贵的问题,真正觉得融资贵的是小微企业或初创型企业,可对于经营风险的银行业而言,这些企业的高风险决定了其信贷成本不可能低。 “小微企业和初创型企业都处于成长阶段,相比信贷融资,股权投资更适合这些企业,所以对于解决结构性融资贵问题,为股权投资市场营造更为良好宽松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放宽IPO的多种限制才是更为关键的解决之道。”朋友说道。 而这,又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