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乔川川
在经历了恐慌杀跌、护盘维稳、个股分化后,这个波澜壮阔的七月已临近结束。在此背景下,7月份的各项数据将为投资者提供极高的参考价值。其中,大宗交易方面,7月份以来大宗交易成交数据呈现出大幅缩小的态势,据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截至昨日,两市大宗交易总成交额为208.32亿元,为6月份大宗交易总额1162.57亿元的17.92%,因此,在7月份仅剩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背景下,大宗交易金额大幅下降已成定局。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非理性恐慌情绪的减弱以及行情的企稳,7月份大宗交易数据呈现出先扬后抑的态势,在7月9日A股全面反弹前,两市日均大宗交易成交额为18.17亿元,而反弹后A股日均大宗交易额为6.25亿元。而本周以来,两市A股日均大宗交易金额更是仅为2.33亿元。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大宗交易金额的逐渐减少,一方面显示了产业资本响应监管层号召,以实际行动做到不减持、不抛售自身持有股票,维稳公司股价;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部分机构在底部获得筹码后,对后市走势的看好而产生惜售态度。因此,大宗交易卖方的减少,成为大宗交易金额大幅萎缩的主因,也从侧面体现出市场主力资金对后市看好的态度。
个股方面,据《证券日报》统计显示,7月份以来共有219只个股发生大宗交易,共计496宗。其中48只个股大宗交易成交额超亿元,广发证券(18.49, 0.16, 0.87%)(26.07亿元)、比亚迪(54.20, 2.40, 4.63%)(12.54亿元)、农业银行(3.42, 0.01, 0.29%)(10亿元)、上汽集团(19.00, -0.11, -0.58%)(9.71亿元)、康美药业(17.62, 0.06, 0.34%)(7.58亿元)、机器人(88.750, 2.95, 3.44%)(7.42亿元)、格力电器(21.93, 0.01, 0.05%)(7.28亿元)、长春高新(147.03, 4.90, 3.45%)(6.02亿元)等个股成交金额居前。
在略显动荡的7月份,“国家队”的动向成为市场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中信证券(20.82, -0.06, -0.29%)的4家营业部作为维稳的主力军,备受市场关注。据《证券日报》统计显示,在7月份以来的大宗交易中,中信证券北京总部证券营业部作为买方共发生大宗交易15起,涉及4只个股,按成交金额排序这4只个股分别为:上汽集团(48998.33万元)、华升股份(11.50, 0.19, 1.68%)(9032.50万元)、园城黄金(14.82, 0.01, 0.07%)(7507.86万元)、金健米业(8.28, -0.19, -2.24%)(950万元),合计成交金额为7.7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