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美欧设阻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战略短视

发表日期:2016-05-17 08:55:06 兰格钢铁

欧洲议会决议 意在影响域内大国 符号意义大于实体意义的欧洲议会,日前通过一项决议:反对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其在博得眼球关注的同时,也向世人再次证明这样一个赤裸裸的事实:在国家利益面前,自由贸易从来就是假命题,没有例外。 尽管欧洲议会位列欧盟三大机构之一,但其在欧洲政治版图中并没有多少实际地位。不过,自诩为欧洲利益保护者的欧洲议会议员们,却通过此次决议的运作,将自己置于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存在感陡然增加。一些西方媒体也借此炒作欧洲议会的决议,认定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雄心遭遇空前打击,中国将很难在年底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从公开报道释放的信息来看,欧洲议会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大概有三个层面的考虑:一是中国并未达到欧盟承认市场经济地位的五项标准;二是欧洲产业竞争力相对较落后的国家反对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三是美国在幕后使绊子。 从第一个理由来看,中国确实在某些方面未能满足上述五项标准,但中国肯定比已经获得欧盟承认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在市场经济进程方面要彻底得多。显然,这条理由并不厚实。何况欧盟一贯标榜的五项标准,欧盟及其域内国家经常违反。例如,在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欧债危机期间,欧盟及其成员国往往将不干预经济的原则抛在一边,为了提振欧洲经济,甚至不择手段。 至于第二条理由,则明显折射出最近几年来在全球经济与贸易竞争以及产业升级等方面表现乏善可陈的欧盟部分成员国,意图通过拖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来保护本国相对落后的产业,但从长期竞争趋势来看,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自我束缚手脚。 至于第三条理由,则是美国一贯的战略。美国早就警告欧盟不要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称如果过早满足中国长期寻求的这一贸易优惠待遇,将显著加大美国或欧盟针对在其市场不公平倾销廉价商品的中国企业开征高额关税的难度。各层次的美国官员甚至“苦口婆心”地告诫欧盟同行: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无异于“单方面解除”欧洲对中国的贸易防御。 笔者认为,欧洲议会通过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当然是一种先行卡位式的信号释放,更深层次的意义恐怕还在于意图影响赞成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德国、英国等欧盟主导性国家。尤其是工业与贸易竞争力一向保持高水准的德国,并不害怕来自中国的竞争。一旦中德在经济与贸易领域形成了更高层次更紧密的战略合作,来自中国的投资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德国在国家经济行动能力方面的不足。德国也将通过亚投行以及其他合作平台,顺势提升在全球经济版图上的实质地位。而金融直觉高度敏感的英国,最近几年来已经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获益良多,将来更希望最大限度获得人民币国际化释放的红利。而英国正从支持亚投行的战略决策中获得回报,且英国的国家竞争力亦保持着高水准。这与意大利等南欧国家的不思进取形成鲜明对比。 美欲拿市场经济地位 锁定中国 美国并不愿意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早已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首先,美国在历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要么尽力回避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要么含糊其辞。中美在这方面的博弈,取得的最积极进展也只是美国表态将以适当方式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结果也是不了了之。其次,包括澳大利亚、瑞士等发达国家在内,全球迄今已有81个国家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国家。在美国看来,并非铁板一块的欧盟是最值得警惕的,也是经典资本主义最为集中的板块。一旦中国成功拿下欧盟,则美国和日本将陷于孤立。因此,美国必须在中国的国际动员力尚未强大到超越美国之前,通过拉拢和分化欧盟,尽可能拖延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时间表。退一步说,哪怕欧盟最终赶在美国之前承认中国这一地位,也得逼迫中国在战略利益上做出较大让步,榨取最大限度的红利。 可见,所谓世界贸易规则、自由贸易,等等,在代表美欧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眼里,都是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战略锁定的力量工具。美国深知,在美中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面前,实力相对下降的美国,在美中经济利益的战略互动乃至博弈中,只能日益倚重其业已动摇的机制化霸权力压中国做出实质性让步,以继续掌控中美经济博弈的主导权。美国还通过推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和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既要巩固以美欧范式为基础的全球贸易体系,打压中国积极参与构建全球贸易体系的行为空间,更要借机强化美元在东亚贸易圈的主导地位,进而遏制人民币积极寻求扩大行为空间的努力。因此,从国家战略竞争的视角分析,美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将会继续切割中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的核心利益,进而打压中国以贸易为纽带提升人民币行为空间的战略安排。 中国定成 全球最大市场经济国家 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明的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最优制度安排。中国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既是中国经济转轨与制度变迁的自然逻辑延伸,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市场的应然之举。笔者也赞同要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转,至少需要具备以下五个基本要素:信息对称、诚信、完全竞争、对产权有效而适当的保护,以及使第三方的负效用最小化。甚至欧盟有关市场经济的五项标准,也与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深化经济改革的文件精神有一定契合。中国从决策层到普通市场主体,都深切认识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认同,更应是行为自觉。如果没有中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WTO)的市场化融入,中国就不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体,就不可能成为全球重要的海外投资国。中国由制造业和贸易大国向全球主要的产业与资本强国迈进,是中国经济升级的一般逻辑。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经济国家,本身就是这种升级的阶段性成果表达。 来源:证券时报

相关阅读
上半年汽车行业十大国际新闻:大事改写格局[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