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全球钢铁贸易再平衡与中国调整

发表日期:2016-09-14 15:11:59 兰格钢铁

     G20杭州峰会首次就合作应对钢铁产能过剩达成共识,再次引发人们对钢铁业产能过剩与贸易形势的关注。随着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发轫于新世纪初年的世界钢铁产业转移进入最为关键敏感阶段。中国作为最重要钢铁新兴大国,近年国内钢铁业面临产能过剩与转型升级挑战,外部形势也出现出口增加、贸易摩擦与国际对话压力上升等一系列新变化。本文以中国钢铁发展与世界新一轮钢铁产业转移为背景,以全球钢铁贸易依存度回升推动钢铁贸易再平衡作为观察视角,讨论中国近年钢铁外部环境演变动因及其政策含义。

    初步看法是,近年中国钢铁业面临内忧外扰形势同时折射当代全球钢铁产业转移背景下中国钢铁崛起的历史性机遇,是中国钢铁从规模扩张向全面提升转变的必经调整过程。中国需因势利导调整其钢铁外部政策,积极参与包括G20在内的不同层面国际钢铁对话以协调钢铁大国之间竞合关系,在钢铁出口上积极扩大增量与务实管理存量调整,更加重视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合作发展机遇以发掘扩大国际钢铁贸易潜力,助推当代世界钢铁产业转移在大体稳定开放外部环境下比较平顺地展开。

    一、中国钢铁外部形势新特征

    近年中国钢铁外部形势出现几方面新变化特征。一是钢铁出口及其占全球比例较快增长。新世纪初年中国钢铁业生产率大幅提升,加上本币汇率由于可贸易部门生产率追赶而动态低估,钢铁市场化进口替代快速推进并伴随钢铁出口增长提速,钢铁出口量从2002年735万吨增长到2007年7307万吨,钢铁净出口从2003年-3841万吨增长到2007年5488万吨。美国金融危机后国际钢铁市场需求大幅降低,加上中国实施四万亿刺激短期大幅拉高国内需求,中国钢铁出口增势暂时逆转,2009年钢铁出口与净出口分别回落到2618万吨与284万吨。近年随调整深化中国钢铁出口再次提速,2014年钢铁出口与净出口分别飙升到9993万吨与8419万吨,2015年进一步上升到1.196亿吨和1.057亿吨,占世界出口总量比重从2003年2.6%上升到2014年15.3%。

    二是针对中国钢铁贸易摩擦频次显著增加。上世纪90年代以来钢铁业一直是中国贸易摩擦重要对象,近年钢铁贸易争端发生频次进一步上升。梳理WTO官方数据可见,中国钢铁贸易反倾销立案数2008-2015年间年均16.25次,2015年达到24次峰值。钢铁贸易反倾销终裁数2008-2015年间年均12.15次,2013年达到20次峰值。2011-2015年钢铁反倾销立案数占中国反倾销立案总数比例为29.56%,同期终裁数占比为29.26%,居中国国遭遇反倾销调查行业首位。

    三是钢铁产能过剩与经贸关系成为近年对外多边以及中国与美欧等国双边对话场合重要热点内容。2014年7月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重点提及钢铁产能过剩问题,2015年底以来美欧等对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关注度与施压度提升。例如,2015年11月5日,美国钢铁协会、欧洲钢铁联盟等9家钢铁协会发表联合声明,以钢铁形势为题对中国于2016年12月按照加入WTO议定书应取得市场经济地位提出质疑。2016年4月OECD钢铁委员会召开30多个国家贸易部门高级别官员参加的国际钢铁会议。2016年5月欧洲议会通过非法令性决议表示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其中特别提到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钢铁产能过剩成为上海G20贸易部长会议、成都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讨论内容,也成为日前落幕的G20杭州峰会议题之一。

    二、全球钢铁贸易再平衡

    如何看待中国钢铁外部形势上述变化?从当代世界钢铁产业转移视角考察,可用“全球钢铁贸易再平衡”概念加以概括探讨。用钢铁贸易占产量比重作为衡量世界钢铁贸易依存度指标,“全球钢铁贸易再平衡”是指该指标将改变新世纪初年阶段性下行走势并向其更长期历史趋势值回升收敛的演变前景,这一趋势展开意味着全球钢铁生产与贸易格局的重新洗牌。

    给定产出与消费总量及其增长轨迹,世界钢铁贸易依存度高低主要由扩大贸易潜在收益和现实成本两方面因素所决定。各国钢铁业不同发展阶段相对优势与竞争力差异,决定钢铁国际贸易所能产生的潜在收益来源与大小;海洋货物运输技术进步决定的钢铁国际运输成本,全球范围贸易体制政策自由化程度决定的制度交易成本,则构成对贸易扩张合理性边界的现实限制条件。历史时期贸易依存度变动,可由上述收益与成本变量状态及其演变情况加以理解。

    钢铁国际贸易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前期,当时英国凭借近代钢铁业先行优势,向美国出口用熟铁制造的铁路轨道等制成品,代表早期钢铁出口的重要内容。随着美国钢铁业崛起,20世纪上半期美国成为主要钢铁出口国并推动全球钢铁贸易发展。二战后大宗商品运输成本与国际贸易制度成本大幅降低,国际钢铁贸易获得前所未有发展。受发展不平衡与产业转移规律支配,日本与德国钢铁效率水平逐步超越美国,1959年美国钢铁大罢工成为钢铁进口较快增长转折点。中国早先钢铁业发展滞后时期需大量进口钢材,钢铁进口随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从1969年168万吨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