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我国到2020年或将建5条以上中低速磁浮线路

发表日期:2016-12-01 11:01:05 兰格钢铁

11月27日,在“2016轨道交通产业国际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实验室主任钱清泉透露,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5条以上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线路,相关建议已递送中央,“目前来看问题不大”。 据每日经济新闻12月1日消息,2015年10月份,由包括钱清泉在内的1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大学教授联合署名了一份《关于加快中低速磁浮交通推广应用的建议》,希望明确中低速磁浮交通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扩大应用规模。 业内人士分析,我国市轨道交通发展进入快车道,至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约1.8万亿元,带动的产业规模约2.5万亿元,完全可以容纳中低速磁浮交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而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亟待解决城市交通、能源和环境等问题。中低速磁浮交通具有振动噪音小、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等优势,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钱清泉表示,中低速磁浮的作用可以和轻轨、单轨相比。地铁虽然运量大、能耗低,但是建设周期长、投资太大。 就工程造价来看,建议书称,长沙磁浮工程造价为2.4亿元/双线公里,而2014年全国地铁平均造价约为6亿元/双线公里。 就外界普遍关心的电磁辐射问题,钱清泉也特别做了解释,称电磁场测试结果表明,车内外的磁场都明显低于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的限值,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院士们之所以积极建议扩大中低速磁浮的推广应用,还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发展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的条件已经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唐山、株洲3条中低速磁浮试验线为产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两条在建中低速磁浮交通示范线将形成完整的产业化能力(北京S1线、株洲机场线)。 “我国已经掌握了中低速磁浮交通的核心技术、特殊技术、试验验证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并且具备了磁浮列车系统集成、轨道制造、牵引与供电系统装备制造、通信信号系统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的能力,拥有较完整的产业发展能力。”建议书指出。 据了解,目前从事磁悬浮核心技术研究的高校包括有国防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能够提供车辆制造的包含中车株机、中车唐山、成都成飞;此外,还有专门的桥梁、轨道施工方。 建议书同时建议,采用多元融资模式发展中低速磁浮交通,鼓励采用市场化手段发展中低速磁浮交通,引进社会多元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相关阅读
举牌潮催生主导A股市场牛市[10:38]
险资持股市值逾万亿 A股36家房企前十股东现险资[11-29]
海通证券李迅雷 明年股市只有结构性机会[11-29]
A股市场杠杆并购频现 利弊并存需谨慎对待[11-28]
A股这边风景独好 场外资金正在加速回流股市[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