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 杨静 发自上海 11月底,一份重组方案的推出,上海最老牌国资房企中华企业(6.360, 0.05, 0.79%)(600675.SH)和上海国资房企改革的进程,同步被推到台前。 作为地方国资国企的重镇,上海的重点国企集团和国资上市公司的改革预期历年来在不断强化。 从2013年开始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沪委发〔2013〕20号)、到2014年再次出台《关于推进本市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试行)》(沪委办发〔2014〕22号),再到2015年6月的浦东国资国企改革“18条”和2016年4月的《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政策的引导一步一步在加强。 海通证券(15.500, 0.02, 0.13%)分析师认为,新一轮上海国企改革中心是国资流动平台推进国资投资运营、国资布局结构调整、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等。 而拼平台、争壮大,是国企改革对地产行业带来的变化。 在资本市场上做文章,一直是上海国资改革的主要看点。上海国盛集团相关人士曾认为:“上海国资国企改革更多并非是国企生存压力,而是转型升级压力。上海国企历来在资产证券化道路上走得较超前,本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议题将是如何利用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资源,实现国企战略升级。” 事实上,上海有着这方面的积累优势。在地产领域上海国资旗下拥有不少优质的房企资源。截至目前,上海国资上市房企共计15家,其中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国资委的7家、浦东新区国资委的4家、静安区国资委的2家,以及嘉定区国资委、崇明区国资委各1家。 自然而然,存量盘活成为一大题中之义。 华泰证券(18.130, 0.11, 0.61%)201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上海地产的国企改革就是做资产整合。研究报告做了三大分类,一类为在做资产整合的,包含上实发展(8.270, 0.02, 0.24%)、市北高新(21.540, -0.34, -1.55%)、陆家嘴(22.440, 0.05, 0.22%)等;第二类是存在股权转让至国资流动平台,包括浦东金桥(18.270, 0.02, 0.11%)、张江高科(17.710, -0.01, -0.06%)等;第三类是存在资产整合预期的,包括华鑫股份(14.240, -0.04, -0.28%)、亚通股份(16.700, 0.18, 1.09%)、西藏城投(12.300, 0.04, 0.33%)。 所有制改革是另外一大方面。绿地重组的一大亮点在于“混合所有制”。从当年上海市国资委农委下面的一个企业发展至现在的巨无霸房企,绿地已经成为唯一一个成功完成国资改革的案例。绿地董事长张玉良认为,混合所有制既能确保国有资本的主导地位,又能发挥混合所有制市场化、灵活高效的优势。未来职工持股将在上市公司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上海区域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拥有优质的资源,在做大做强方面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我们认为上海市国资委及区国资委旗下的房地产企业将最先受益。”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