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上海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5年后GDP有望突破4万亿大关

发表日期:2018-01-24 14:38:26 兰格钢铁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上海GDP(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未来5年,上海要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基本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6.5%左右。这意味着,5年后的上海GDP将突破4万亿元大关。 不过,伴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上海也在谋变。在1月23日开幕的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应勇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未来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布局。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海提出,2018年要重点做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完善基本民生制度、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八方面的工作。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昨日下午参加浦东新区代表团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进入新时代,谋划推进上海未来发展,必须着眼时代背景、中央要求和自身发展阶段,始终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担当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实现新作为。 “有忧患才能知奋起,有忧患方能见担当。”李强指出,上海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不能因此而满足懈怠,失去前进的动力,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永不满足的精神状态迎接未来挑战。 应勇表示,今后5年,上海要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无论是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上海的经济发展有着许多亮点。 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2018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调研上海市改革开放工作,主持召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座谈会并讲话。李强强调,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中,上海要在已有基础上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攻坚,自贸试验区建设就成为突破口。 应勇23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自贸试验区“三区一堡”。 根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上海自贸试验区确立了“三区一堡”的新目标: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三区一堡”有了更细化的任务表述。其中,作为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的举措,上海提出依托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自由港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中国香港、新加坡、鹿特丹、迪拜都是比较典型的自由港。 上海外高桥(19.160, 0.33, 1.75%)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推进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关键是要真正实现“境内关外”,大力发展离岸业务,“我们做了大量调研,发现企业最强烈的需求是希望在这里实现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的分离。” 自2013年挂牌以来,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已经取得重大成果:自贸试验区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数据显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5.2万家,超过自贸试验区成立前20多年的总和。同时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现在,上海希望全面深化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重点的改革开放。浦东新区副区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陆方舟表示,希望对2014年颁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进行高质量的修订,把证照分离等近年来行之有效的做法以条例形式固化下来,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更多的法律支撑。同时也希望通过条例的修订,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更大范围的创新提供支撑。 应勇也表示,要加强自贸试验区内改革同上海全市改革、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联动,不断放大政策集成效应。 营商环境瞄准国际一流 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上海需要以营商环境的大跃升,推动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提升。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聚焦市场主体的“难点”“痛点”“堵点”,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加快形成行政审批最少、收费最少、效率最高、透明度最高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应勇表示,政府是制度供给的主体,要把经济管理权放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把社会管理权放到离老百姓(60.400, -1.37, -2.22%)最近的地方,使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主任吴坚表示,长期以来,上海在营商环境的打造中对民营企业的动作相对较少,“目前在浦东张江出现了一批企业,但规模较小,缺乏大规模的骨干民营企业,缺乏营销额达到10亿美元的重磅产品,缺乏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吴坚说,打造营商环境高地,迫切需要瞄准先进制造业、新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制高点和投资热点。同时形成民企发展梯队,释放民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新动能,“下一步要为民营企业雪中送炭,才能提升上海的综合实力,冒出BAT这样的航母。” 企业办证难、开业难是打造营商环境的一个痛点、难点和堵点。为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破解“准入不准营”顽疾,上海也在持续发力。 近日,率先在上海浦东试点的“证照分离”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改革深化,在前期已对116项审批事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并向全国各自贸试验区推广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商事制度、医疗、投资、建设工程等10个领域47项审批事项推进“照后减证”。 应勇表示,上海要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大幅减少许可证审批,把不涉及法律法规调整的改革事项全部推广到全市,在解决企业办证难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同时,上海要继续取消调整行政审批和评估评审事项,明显减少市场准入、施工许可、跨境贸易等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将继续清理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在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租赁房源供给大增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上海此次也明确提出,未来5年,人民生活将更加殷实,走向富裕。与此同时,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将基本建立。 应勇表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严控高房价高地价不是权宜之计、减少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也不是权宜之计,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不放松。 具体举措包括:提高中小套型供应比例,促进商品房有效供给。加大租赁房建设力度,支持专业化、机构化的代理经租企业发展,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20万套,新增代理经租房源9万套,建立住房租赁服务平台,落实相应的公共服务。系统推进大型居社区配套建设,新增供应5.5万套各类保障房,完善共有产权住房制度,放宽廉租住房准入标准,确保保障房应保尽保等待。 “目前还不清楚这20万套和9万套中有多少房子是新建的,一般来说上海一年新建商品房数量大概在10万套,其中去年房地产调控严格,只有约6万套。因此租赁房源供给量非常大,超过过去3年新建住宅供应量。”一位房地产行业的上海市政协委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他表示,目前光靠政府供应土地显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因此土地应该多主体供给,在住宅用地、商业用地之外,上海也可以尝试利用工业用地和集体土地做住宅租赁、职工宿舍等。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