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为研究钢铁,然则想追根溯源,一追就追到了晚清。其实笔者在“Lgmi:邯郸武安中厚板价格影响力在未来将越发突出”一文中就提到了,我国钢铁工业在早期的功能或者是世界各主要国家在早期对于工业的定位均是为国防建设为主。那么这种国防建设思潮的起源点肯定要追到晚清了。
洋务运动就是有代表性的国人思想上的进步,摒弃了以前的“闭关锁国”政策,以更为自强且“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开始推进,为我国近代工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近代工业的企业成长主流思维是预示了企业的成长以及总体定位,这就离不开我们本身固有的经济成长体系,当然也包括后来不断衍变的成长体系,同时对于主要参与群体在区域上的差异也使得东南沿海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成为传统工业聚集地。这也与现代我国国内钢铁行业各产品区域分布以及资源消化区域等通道表现有一定关联。而我国开始洋务运动的时候,世界主要经济体也开始新的思潮,19世纪中叶到建国前,我国产业的发展、思想的衍变、企业体制的变化等等都受到那个动荡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
因此,对于钢铁工业的起源或者说是近代工业发展的最简单的思考角度,我们离不开其思想的衍变、体制的变化以及更为重要的国际背景。
1、我国洋务运动开启对于近代工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两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打击后,洋务运动起源对于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主要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江南制造局、招商局、汉阳铁厂的设立等均以强国思维为主导;(而同期日本开启明治维新(倒幕运动后,日本天皇掌权),从体制、教育、文化、军事、司法、宗教等方面相继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理念,同期开启了军国之路);
近代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发展则推到建国后,1949年我国的粗钢产量是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1952年粗钢产量达到了135万吨。我国钢铁工业仍旧是以大后方的国防建设为首要。而中间时段的发展由于战争原因搁浅。尔后开始了一轮的城市化建设,道路、桥梁、房地产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我国各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开始迅猛增长。
而到21世纪,我国粗钢产量已经跃至全球第一,到2017年,我国粗钢产量已经超过了8亿吨,钢材产量达到了10亿吨,此时的中国经济正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接轨转移,经济总体保持低速增长。
2、晚清到民国再到建国后,经济体制周期差异。晚清—民国初—抗战前—建国后—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主流思维从官督官办、官督商办、民营资本起势再到政府集权,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以计划经济为主,改革开放后逐步转为市场经济。
不论是官督官办、官督商办还是民营资本的活跃,晚清到民国期间除了夹杂了强国思维下企业代表人的自强运动精神外,也夹杂了军阀割据以及内战时的各国势力纠葛,在这种体制转换下仍旧为资本的活跃提供了一定的土壤。代表人物有成盛宣怀、张之洞、张骞、荣氏、范旭东、卢作孚以及当时较为活跃的宁波商帮等等,对于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以及对于各军阀势力的资金支持都起到较积极的作用。
但是相对活跃的民营资本仅仅存活了16年,国民党执政后的强权主义以及世界主要经济体在经济发展之路上出现的滑坡也导致了相对应的自由主义经济形式所遭到一定的诟病。
主要是德国、苏联和美国。其中美国在1929年前后陷入了空前的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崩盘,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遭到空前质疑,罗斯福新政则是又强调回了政府管控。另外就是德国经济在1928年前后近乎完全崩溃,全国失业人数高达6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希特勒纳粹党迅速崛起,在四年后很轻易地夺取了政权。希特勒在国内取消民主自由,煽起排犹运动,加强国家对大型企业的控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产业政策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产业。新成立的苏联也以强势的国家力量干预经济,大力发展重工业,同样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成就。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的情况下,国家主义再次抬头,我国又重回政府集权状态下。但是政府集权下则推动了我国币值的改革。对于经济总体开放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以计划经济为主,大力发展各工业,钢铁工业大幅增长。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转为市场经济,钢铁工业仍旧是继续大幅增长。
3、金本位体系确立 全球化开始。在世界经济史上,1870年是全球化的开始之年。其中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重要航道苏伊士运河在1869年通航,东西方航程大大缩短。
其次,伦敦到上海的海底电缆铺设完成,两地邮程大大缩短,中国进入全球化信息体系,上海成为远东地区最重要的外贸和金融中心;而对于我国近代工业的企业研究发现,自晚清以来,我国工业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到1937年6月,全国(东北除外)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有3935家,其中,约70%集中在上海、武汉、无锡、广州、天津等五大城市,其中仅上海就有1235家,占总数的31%。而轻纺业则是当时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制造产业,纺织业资产占全国工业总资本的36%,纺织工人占全国全部工人总数的56%,长三角又是纺织业的中心,全国127家纺织厂中有80家开在这一带。除了受益于上海最早的对外开放,资源、商帮、外资汇集优势外,近代工业中有影响力的主要人物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郑观应、荣宗敬(荣德生)、张骞以及当时较为活跃的宁波商帮等,基本都处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流域;
再有就是金本位货币体系在各主要国家确立,除英国在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外,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等主要经济强国均相继在1870年前后开始实行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实行使得货币体系相对统一而且稳定,资本、货物、人口开始高度流动,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但是1870年的我国仍旧是“白银帝国”,实行的是银本位制。我国币制改革时间大约在1935年,孔祥熙主改。同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罗斯福新政”也对于中国币值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兰格原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