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36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新增建设水源涵养林2600亩,完成“一河一策”编制工作,规范生活小区粪便抽运及处理……今年,通州将以降低全区河流水体污染物浓度为主线,推进各类水污染治理工程,强化各类污染源治理,全面改善区域内河流水体环境质量。
记者从《2018年通州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获悉,今年全区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包含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强化垃圾渗滤液处理、多渠道增加可用水源等25个方面,共计50项具体任务及措施,目前各项任务均明确了牵头领导、牵头单位、责任单位。
加强公共排水管网建设改造
今年,通州区将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为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年底前,全面实现建成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并开展自建污水处理设施住宅小区排查,加大公共排水管网建设改造力度,逐步将具备接入条件的自建污水处理设施住宅小区的污水管线接入公共排水管网。规范生活小区粪便抽运及处理,建立抽运单位管理台账及考核机制。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农村粪便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分年度实现生活小区及农村粪便全部处理。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在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方面,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年底前,基本完成试点区海绵型道路广场、海绵型公园绿地、水系治理、海绵型建筑小区等36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通州区将完成全区拟保留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并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以水源地周边为优先方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新增完成不低于70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以区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三级网络体系,培育发展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
防止19条黑臭水体出现反弹
在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方面,通州区逐步完成副食品加工、肉类加工、其他农副食品加工及陶瓷等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完成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已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日常监管。完善“散乱污”企业排查,建立完善核查机制,确保全面完成清退任务。加强市级以上工业园区监督管理,落实“一园一档”,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和在线监控设施正常运行。
再生水利用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获取净水,还能充分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通州将多渠道增加可用水源,再生水输配水管线覆盖范围外的区域,集中建设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及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安装中水处理和利用设施。再生水输配水管线覆盖范围内的区域,新建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及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全部安装再生水利用设施。同时,协调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和利用设施建设,严禁污水直接排放。大力推进再生水利用,全区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7000万立方米以上。
此外,通州将继续保护水生态健康,新增建设水源涵养林2600亩,累计完成5400亩。将加强湿地建设,研究推进在重要排污口下游、支流入干流等处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同时,年底前全面消除非建成区内34条段黑臭水体,并对已消除的19条建成区内黑臭水体,建立防反弹机制,确保实现长治久清。确保所涉及的所有污水处理厂、站全部稳定达标运行。
在改善水环境质量方面,将基本完成凉水河、通惠河等河道综合整治,包括河道清淤、扩挖、筑堤、护岸、53处污水截流井改造及雨水口改造等各类工程。开展城北水网、城南水网、两河水网建设,逐步对潮白河、北运河、运潮减河、凉水河等河道实施生态治理。继续推进截污管线建设、农村污水收集治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工程措施,确保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7%。
完成“一河一策”编制工作
河长制既是治水工作机制又是责任制,通州将不断推动河长制工作走向深入。各级河长要按照河长制配套制度规定,履行巡查、督导、检查、整治等河长职责;各乡镇、街道继续完成“三查”、“三清”工作,加强河道(沟渠)的日常管护工作,确保辖区内水环境整洁;完成通州区“一河一策”的编制工作,推动河长制信息化数字平台的建设,落实河长制的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