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螺纹期货的历史轨迹,一个清晰的震荡格局跃然眼前:2016年11月至2020年10月,整整四年时间在2900-4100点区间内波动;而2021年12月至2025年6月,又一个四年周期在相似区间内完成震荡。在这2900-3200-3500-3800-4100的平台中,仅有三次突破常规——两个令人振奋的高点5230点和6208点,以及一个触目惊心的低点1618点。历史数据告诉我们,2900点以下仅出现一次V形反转,而2900点以上才是这个市场的常态舞台。这种周期性震荡不仅反映了钢铁行业的内在规律,也暗示着当前长沙钢市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又一次站在了震荡区间的下沿,面对着一系列复杂的内外因素交织而成的市场图景。
黑色系原料价格的集体走弱构成了当前钢市的第一层底色。焦煤价格已跌至2016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焦炭也回到了2016年10月的低点;铁矿在680-920区间下沿徘徊,热卷同样处于2016年10月以来3000-4300区间的底部。这种原料端的全面弱势一方面降低了钢厂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个产业链需求疲软的现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铁水转品种材的灵活性增加,使得钢厂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生产结构,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单一品种的供给压力。电炉钢的谷电平均成本站在3100元/吨上方,这一价格水平已经对部分电炉产能形成了自然压制,成为当前市场一个隐形的"地板价"。
长沙本地市场的供需格局呈现出矛盾中的微妙平衡。3080-3100元/吨的螺纹现货磅计成交价格(全国倒数水平)背后,是库存数据的相对健康——截至5月底,长沙库存18.76万吨,低于近四年均值2.9万吨;主流品牌厂库4.27万吨,较近三年平均低2.13万吨。这种"低价+低库存"的组合颇值得玩味,它既反映了区域需求的疲软(成交量从2022年5月的日均9758吨逐年递减至2025年5月的4874吨),也暗示着贸易环节的谨慎态度和钢厂的以销定产策略已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库存的恶性积累。供给的相对稳定与需求的持续弱化形成了一种脆弱的平衡,使得当前基本面矛盾并不突出,但这种平衡极易被外部因素打破。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波动正在为钢市注入额外的不确定性。文在寅当选韩国总统后,日本首相石破茂迅速表达合作意愿,希望尽快举行峰会,这使停滞多年的中日韩自贸协议重现曙光。对于钢铁行业而言,区域自贸协议的推进既可能打开新的出口通道,也可能改变现有的原料采购格局,其影响深远而复杂。与此同时,美国4月份职位空缺数量的意外增加缓解了短期衰退担忧,推动美铜、伦铜走强,这种全球工业金属价格的联动效应不可忽视。然而,市场即将面对的6月可谓多事之秋——高考季带来的局部经济活动调整、高温高湿雨水天气对施工的影响、中旬可能的美债风暴、持续升级的俄乌冲突以及美国挑起的贸易战阴云,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场"完美风暴",预示着盘面宽幅震荡的可能性大增,贸易环节的操作难度将显著提升。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长沙钢市参与者需要建立多维度的决策框架。从周期角度看,当前价格再次接近2900点的历史平台下沿,从统计学而言进一步下跌的空间相对有限,但必须警惕极端行情出现的可能性。从成本支撑分析,电炉3100元/吨以上的成本线确实形成了一定支撑,但若原料价格继续下探,这一支撑位也将随之移动。从区域特性出发,长沙长期处于全国价格洼地的现状既反映了区域供需矛盾,也可能孕育着价差修复的机会,特别是考虑到库存水平相对健康这一有利因素。
对贸易商而言,当前市场环境要求更加精细化的操作策略。低库存背景下,快进快出的高频交易可能比囤货待涨更具可行性;价差交易和品种套利的机会或许多于单向投机。对终端用户而言,3100元/吨以下的长沙螺纹价格已处于历史偏低水平,逢低分批锁定成本或是较优选择,但需控制单次采购量以保留操作弹性。对钢厂而言,维持以销定产策略的同时,需要密切关注铁水转产其他品种材的边际效益变化,灵活调整生产结构。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押着相似的韵脚。螺纹钢市场近八年来在两个四年周期中展现的震荡特征,既反映了钢铁作为大宗商品的内在周期规律,也体现了宏观经济转型期的典型特征。长沙钢市作为全国市场的一个区域切片,其低价、低库存、低成交的"三低"状态既是区域经济活力的晴雨表,也是全国钢市供需格局的缩影。在6月的不确定性风暴面前,市场参与者既需要关注美债、地缘政治等宏观因子的剧烈波动,也需要紧盯本地成交、库存的细微变化,在历史经验与现实数据之间寻找平衡点。毕竟,在震荡市中,最大的风险不是价格的波动,而是在波动中失去了理性的判断框架和行动的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