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为172804吨,略低于2024年的174215吨,但较2023年的234076吨大幅下降。三年周均产量均值为193698吨,今年低于均值20894吨,降幅约10.8%。这表明钢厂在面对需求不振、价格承压的背景下,已主动控制生产节奏,通过减产来缓解市场供需矛盾。
3.需求疲软:成交量持续萎缩,市场信心八月末的长沙,暑热未消,钢铁市场却已悄然步入传统的淡旺季转换节点。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钢市显得尤为特殊:一方面,社会库存高企,显著高于近四年同期水平;另一方面,终端需求持续疲软,成交量大幅萎缩。在淡旺季交替的关键时点,长沙钢市正面临一场高库存与弱需求的激烈博弈。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
1.库存高企:四年同期最高,去库压力显著
从社会库存数据来看,2025年8月22日,长沙钢材社会库存达到27.76万吨,与2024年同期几乎持平,但较2023年同期的12.55万吨和2022年同期的17.42万吨均有大幅上升。四年同期库存均值为21.37万吨,当前水平高出均值6.39万吨,增幅接近30%,去库压力显而易见。
从品种结构看,螺纹钢库存为19.95万吨,盘螺和线材(盘线)库存为7.81万吨,盘线占比28.13%,与往年同期相比基本稳定,说明库存压力主要集中在建筑钢材领域,这与长沙作为中部地区重要基建和房地产市场的定位相符。
2.供应收缩:投放量与产量双降,钢厂主动减产
尽管库存高企,但钢厂的供应力度实际上已在收缩。2025年1月2日至8月21日,长沙市场周均投放量为37036吨,低于2024年同期的39748吨,更远低于2023年同期的57042吨。三年周均投放均值为44608吨,今年低于均值7572吨,降幅约17%。
从钢厂生产端看,主流品牌钢厂周均不足
供应在收缩,但需求端表现更为疲弱。2025年1月至8月27日,长沙主流商家日均成交量仅为4990吨,不仅低于2024年的6751吨和2023年的8935吨,甚至较2022年的10216吨和2021年的12509吨出现“腰斩”式下滑。五年日均成交均值为8680吨,今年低于均值3690吨,降幅高达42.5%,反映出终端需求极度低迷。
成交量的持续萎缩,背后是房地产行业持续深度调整、地方财政压力加大导致基建项目资金到位缓慢、以及高温多雨天气制约施工进度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市场信心不足,中间商投机需求锐减,终端用户按需采购,导致整体成交氛围冷清。
4.需求潜力:区域发展与重点项目提供长期支撑
尽管短期需求表现疲软,但从中长期看,长沙乃至整个湖南地区的钢材需求仍具备较强支撑。区域发展与重点建设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为未来钢材消费注入动力。
首先,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进入提速阶段。三市联合招商、轨道交通成环成网规划、融城干道建设、绿心保护与开发、奥体中心开工、省体育训练基地搬迁等一系列动作,意味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将带来持续的钢材需求。
其次,湘江科学城作为省级标志性工程,76个政府投资项目挂图作战,湘江科学中心、长沙市一中(湘江校区)、白庭路、科创大道、钢铁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同步启动,将成为未来几年长沙钢材消费的重要增长点。
此外,重大交通项目也在加速落地。G4京港澳高速东移线已正式开工,长沙北横线、南横线启动前期工作,“大四环”加速成型。特别是长浏磁浮快线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首期工程投资超百亿,全线总投资约182.75亿元,预计2029年建成通车,将成为长沙轨道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动沿线开发与钢材需求。
5.市场展望:旺季需求成关键,去库进程决定价格方向
当前长沙钢市的核心矛盾在于高库存与弱需求的博弈。虽然供应端已通过减产有所调整,但需求恢复程度仍是影响市场走势的关键。
随着9月传统施工旺季的到来,天气条件改善,项目施工进度有望加快。加之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终端需求存在环比改善的预期。然而,房地产行业能否止跌回稳、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如何,将直接决定需求复苏的力度和持续性。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短期内需重点关注库存去化速度。若旺季需求能够如期释放,库存顺利下降,则钢价有望得到支撑甚至阶段性反弹;若需求恢复不及预期,高库存压力下,钢价仍将承压运行,甚至不排除进一步探底的可能。
综上,淡旺季交接之际,长沙钢市正处于“高库存、低供应、弱需求”的复杂局面。短期来看,市场信心有待恢复,去库进程仍面临挑战;中长期而言,区域发展与重点项目为建设需求提供了坚实支撑。市场各方应理性看待当前调整期,关注供需变化节奏,寻找品种结构性机会,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做好风控,稳健经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