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美股评论:随波逐流成全球经济新常态

发表日期:2014-10-14 08:43:52 兰格钢铁

导读:财经撰稿人伍德(BARRY WOOD)在MarketWatch撰文指出,由于各国无法通力协作,而美国又逐渐丧失了领导权,全球经济只能落得现在这样随波逐流的局面,而且短期内难以改变。 以下即伍德的评论文章全文: 当来自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者们济济一堂,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年会时,大家发现,这里最缺乏的就是乐观情绪。 在做出最近一次经济展望时,国际货币基金再度削减了自己的预期,目前认为全球经济今年的增长速度将只有3.3%,这不但低于他们三年前预计的4%,甚至较之半年前的预期也有所不如。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现在,大多数重量级经济体的利率都处于历史性的低点,为何全球经济的复苏依然步履蹒跚? 大家都觉得眼下的局面是不可接受的,但是这种局面到底是如何造成,又该如何去改变,却实在没有共识可言。 争论的关键就在于,德国大力主张“减赤财政”,而其他很多国家都认为应该施加更多的货币和财政刺激。 周四,在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举办的论坛上,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宣称,“提升竞争力的结构性改革才是可持续增长的唯一来源”,没有财政的节俭,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听到这番话的时候,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Larry Summers)不由得手扶前额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萨默斯的回应是,“尽管具有讽刺意味,但是这一由债务和开支过度引起的金融危机却只能依靠更多债务和政府开支来解决”。 尽管关于到底该紧缩还是刺激的争辩贯穿了整个讨论,但是说起对世界经济当前的不佳状况,最接近事实的阐释应该是来自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雷恩哈特(Carmen Reinhart)。几年来,她和合作伙伴罗格夫(Kenneth Rogoff)一直在强调,这种金融危机是相对独特的,完全复苏一般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时间。 国际货币基金似乎是接受了朔伊布勒的论调,该组织看似中立,但立场游移,或者不如干脆说更倾向于紧缩。他们呼吁进行税务改革和提升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等,但是同时强调,只有那些预算接近平衡或者干脆盈余的国家——比如德国——才可以进行财政刺激。 国际货币基金描述中的这种“疲软且不均衡”的复苏,对于二十国集团当中的所有政策制定者们都是个挑战,不管他们是来自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在美国引导下于2008年建立起来的这个非正式组织让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力量获得了更多决策方面的话语权,希望借此推动全球经济协作。合计起来,二十国集团占据了全球产出的大约80%。 在2009年和2010年那样的严峻时刻,二十国集团运转良好,有效地协同动作,防止了全球经济再度陷入衰退。可是,自那之后,大家就各行其是了。 今年的二十国峰会在澳大利亚举行,澳大利亚人发现,自己想要在国际货币基金和其他预言家都认为全球经济在减速时推动更快增长,实在是一桩非常艰难的任务。不过即便如此,澳大利亚目前还是希望二十国领导人11月15日聚会于布里斯班时,能够达成一致,采取措施将未来五年的增长速度在现有基础上提升2.5%。只能祝东道主好运了,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缺乏共识使得二十国集团难以再紧密协作,而与此同时,美国正在逐渐丧失自己的全球经济领导权。由于国际货币基金一场适度的改革竟然遭到杯葛而无法继续,奥巴马政府和议会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合作的障碍。 这是一场非常必要的改革——那些之前表决权不够充分的国家如中国等,地位将得到强化,但是与此同时,欧洲和美国的统治地位并不会被触动。这只是第一个步骤,旨在让国际货币基金的加权表决结构更令人信服。 七十年前创建于布雷顿森林的国际货币基金是全球第一号金融危机急救员。过去,他们也确实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应对了1980年代的拉丁美洲债券危机,1990年代的瓦轴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的欧元危机…… 可是,为什么美国国会当中的共和党人居然还会说国际货币基金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为什么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和卢(Jack Lew)会把事情弄成这个样子——没有美国的批准,改革就只能限于停滞,这简直是在拿美国的信用冒险? 当美国政坛内斗不止,整个世界都会陷入困惑和混乱。现在,我们最需要的就是领导力量,就是共识,但是偏偏两者皆无。美国和世界经济都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样是不对的,需要我们去做的其实有很多。

相关阅读
美股评论:随波逐流成全球经济新常态[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