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叶檀:中小煤炭企业玩完

发表日期:2014-10-14 10:35:16 兰格钢铁

10月8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调整煤炭进口关税,规定从10月15日起,取消无烟煤、炼焦煤、炼焦煤以外的其他烟煤、其他煤、煤球等燃料的零进口暂定税率,分别恢复实施3%、3%、6%、5%、5%的最惠国税率。加上去年开始恢复的褐煤,自此,主要进口煤种均恢复了关税。关税屡次调节,都与煤炭需求相关,煤炭紧张则下调进口税率提高出口税率。 恢复煤炭关税认为是“救市”,救的是大企业,救不了中小煤企的命。靠救市让煤炭企业过上好日子是不可能的,煤老板们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此次煤炭产能过剩痼疾大发作,煤企盼星星一样盼进口关税上调,他们终于等到了。煤企欢欣鼓舞之余,立即享受胜利果实,10月8日晚间,神华调价的消息水落石出:所有煤种价格上调15元/吨,是年内到目前为止的最大涨幅。 上调幅度刚好消化此次进口关税上调空间。卓创资讯分析师刘冬娜表示,此次取消5大进口煤种的零进口暂定税率,将给进口煤炭增加20-30元/吨的成本。 煤炭企业可以就此过上好日子了吗?未必。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从今年8月底以来,降幅持续缩窄,没有出现大幅下挫行情。产地煤价格早已企稳,甚至部分地区出现小幅上涨。在强力救市举措下,煤炭价格企稳。但煤炭价格也没有大幅上升,产能过剩问题没有解决,有一点点肉就一哄而上,把行业啃得连渣都不剩。 在没有提高进口关税之前,随着库存上升,进口煤价格优势下降,进口量已经大幅下降。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煤量为1.6亿吨,增长0.9%。8月中国煤炭进口量仅为1836万吨,同比跌幅高达27%,创今年新高。进口量不增,说明煤炭在低价水平上达成均衡,除非需求大涨,否则煤价大幅上涨可能性为零。煤炭价格维持稳定,将是新常态。 煤炭企业还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环保,二是税收。两方面挑战都对大企业有利。 伸手不见五指的北京雾霾敲响了高污染能源的丧钟,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成为大受欢迎的救命稻草。7月10日,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研究院与能源基金会在北京联合发布《煤炭环境外部成本核算及内部化方案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煤炭环境外部成本巨大,2010年总成本为5555.4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国公共财政中环保支出的2.3倍。据核算,每吨煤炭环境外部成本为204.76元,相当于当年煤炭价格的28%。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规定,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下调5%,这足以让中小煤企出局。随着政府控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总量,大型城市用煤执行严格的质量标准,以及限制劣质煤长距离销售、进口和利用,全国煤炭区域性销售将发生较大变化。 大城市不得不皱着眉头使用煤炭,却想着有朝一日用清洁能源取代,那些小规模的矿山环保成本远高于大型企业。与钢铁行业一样,煤炭行业会进入并购重组高峰期,未来三五家企业足够,中小煤企会被淘汰出局。业内人士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产量占全国的煤炭产量的比重将达到85%左右,其中,年产千万吨及以上特大型煤矿产量将达到10亿吨左右。资源枯竭、扭亏无望、安全生产隐患多、蔑视环境的中小煤矿走向末路。 资源税调整迫在眉睫。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做好清费工作的基础上,从今年12月1日起,在全国将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由省级政府在规定幅度内确定。 税收增加,目前山西一吨煤从量资源税是3.2元,改从价计征方式后,如果按每吨煤炭320元计算,2%的资源税率(据悉此次改革方案中划定的税率区间可能在2%-10%)也需要上交6.4元,地方政府没有动力清理几十种煤炭行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性基金,煤炭流通阶段的成本远远超过开采生产成本,甚至有统计称,政府收费占煤炭企业净利润的43%。 成本上升,无处转嫁,以往与地方政府关系好的小煤矿,常以向地头蛇输送干股办法降低成本,现在,此路不通。 说到全球收购资源,中国大企业收购资源十收九败,中小企业无实力可言。中小煤企既无父爱保护,又无短缺经济支撑,在大资本运作、成本上升期,最好的办法是被大企业并购。煤老板成为历史名词,围绕着煤老板的投资运作,告一段落。 注:为了鼓励创业,深交所可能不强行要求创业板拟上市公司赢利 调整正在进行中 天泽经济研究所数据: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从1996年到2012年,约有6492万农村人口失去土地。因补偿款仅占土地市场价值的2~10%(范利祥,2006),且再就业困难,失地农民的生活境况普遍下降。据某些调查,约有68%的农民找不到工作(何清涟,2011);据湖南省统计局的调查,有37%的失地农民收入减少(邹礼卿,2010) 土地管理制度变革与城镇化同步进行。上述数据没有引入城市郊区农民成为暴富阶层。 晚上在市中心,酒吧热闹至极,门口站着红男绿女,窄裤管的白人青年,好象一切都不曾发生

相关阅读
叶檀:中小煤炭企业玩完[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