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岗位上,长钢公司炼铁厂九高炉炉前区域组长张强用“抠、修、算、改”“四字诀”诠释降成本增效益工作,用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法处理技术难题10余项,修旧利废近30项,降低成本30余万元。 把住“抠”字。氧气管是炉前出铁时最常用的材料。一旦铁口难开,炉前工就要使用氧气管强行将铁口烧开,保证高炉正常出铁。每根氧气管7米长,每次烧到一半时,人和铁口的安全距离就达到了极限,剩下的半根只能白白扔掉。氧气管每吨价格在4600元左右,与炉前众多备件、备品、材料相比,并不算贵。可张强却掰着手指头细算后说:“铁口好开时,用一两根就行;难开时,需要连烧五六根才能打开,平均一个月总要消耗掉4吨以上的氧气管。”怎么才能省着用呢?他经过研究,巧妙地把两根氧气管焊接相连,这样延长了使用时间,减少了浪费。在他的带动下,该高炉炉前工也都跟着“抠”起来,大家也将烧剩下的氧气管再回收焊接,循环利用,每个月氧气管的消耗量降低了一半以上。 突出“修”字。为了节约资金,张强将废弃的备品备件都收集起来,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体检”后,将可以使用的备件明细罗列出来,结合实际情况,将可用之“材”一一组合,完成一次生命的重新转换。许多被当成废物丢弃的备品备件派上了大用场。炉前更换下来的换向阀、单向阀、油管、倒链等,经过修理后继续使用。张强还组织人员深入开展“变废为宝”活动,做好大备件的修复使用和小部件的回收利用工作,并通过小改小革,使许多已废弃零件得到重新使用,延长了寿命,提高了利用率。炉前大班人员利用工余时间,把开口机的换向阀进行修复再利用,共修好5台,价值4000余元;修好泥炮平衡阀2台,创效20000元。 巧用“算”字。为提高职工的生产成本意识,张强大力推行班组成本核算法。他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将降成本指标分解到岗位、个人,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发动职工人人算细账,大大提高了岗位人员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大家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回收废钢、钢钎;精准设定设备开停机时间,杜绝设备空运转,修复废弃的备件等措施,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六棱钢以前按“把”领,现在各班组人员按“根”领,使用时精打细算,每月节约成本费用7000元;使用后的风管销子,岗位人员主动捡回来进行打磨后再使用,节约备件费用3000元;职工们发挥主动性,利用废弃的钢板焊接成撇渣器通道模具,节约成本1800元。 狠抓“改”字。九高炉炉前大壕浇注模具由于起模困难,经常影响浇注大壕的时间。张强经过认真观察,仔细思索,对模具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模具使用快捷,易起模,模具很少粘壕,也不用频繁地补焊、制作模具,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每年可节约备件费近6万元。张强还自己动手画图纸,定方案,找材料,对冲渣水出口进行了技术改造,增加了冲渣水冲击底部的冲击力,有效消除了水渣壕的溢渣问题,减轻了职工清理溢渣时的劳动强度。(白玉 张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