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新常态”无疑是经济领域中关注度最高的词汇之一,这一切均源于国家领导人对当前中国经济阶段的战略定位。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之后,《人民日报》在评论文章中指出,“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包括: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其中,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正因为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煤炭行业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能源消耗强度逐步下降,煤炭需求增长显著放缓。可以这样说,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需求也进入一个“新常态”,其主要特征便是需求增长显著放缓。 一方面,煤炭需求进入“新常态”,增长明显放缓,另一方面,由于前期新建和资源整合改扩建矿井较多,近两年煤炭产能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因此,煤炭供需严重失衡,煤炭市场并未与煤炭需求一起进入“新常态”,而是进入了一个剧烈调整期,库存长期高企、煤价不断下滑,行业亏损面持续扩大。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称,其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煤炭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70%左右(调研对象可能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亏损面达到29.5%,较1-7月份上升0.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上升4.1个百分点,创下2002年以来同期新高。对于一个正常运行的行业来讲,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甚至大型企业亏损面达到70%左右,绝对不应该是常态,但即便如此,目前尚看不到煤炭行业摆脱颓势,回归正常的迹象。 市场经济中,当某种商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等市场机制将自动发挥作用,调节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使其重新趋于均衡。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市场经济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开始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既然是市场经济国家,当煤炭需求增长显著放缓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等市场机制也应该会发挥作用,价格下跌,部分不具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市场,产能收缩,煤炭供求达到新的均衡状态,煤炭行业和市场从此也进入“新常态”。 目前看来,在煤炭需求进入“新常态”之后,市场机制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之所以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有企业退出机制不完善,二是政府的市场干预。煤炭行业是一个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虽然煤炭工业协会调研结果显示煤炭行业亏顺面已经达到70%左右,上半年山西省七大省属煤炭企业集团也有四家出现了整体亏损,但由于这些国有企业背后的就业问题以及其他社会责任,各大煤炭集团关闭矿井的现象则鲜有出现。在煤价持续下跌,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而国有企业退出机制又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级政府便想尽办法来帮助煤炭行业脱困。帮助行业脱困主要就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从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到出台《商品煤质量管理办法》,再到要求大型发电集团减少煤炭进口和恢复煤炭进口暂定关税,有关部门不断通过行政手段努力压缩国内煤炭市场供应。 暂时看来,政府干预煤炭市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似乎产生了一定效果。就在10月8日有关部门宣布恢复煤炭进口暂定关税的同时,煤炭龙头神华集团宣布将各煤种价格普遍上调15元/吨,煤炭市场似乎就要绝地反击。煤炭市场能够从此摆脱颓势?相信许多人都会给出否定答案。 因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产能过剩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煤炭供求并未真正达到新的均衡。有关部门要求煤矿要按照登记的生产能力组织生产,但是有的煤矿实际生产能力达到了800万吨,登记生产能力却只有200万吨,实际生产能力超过2000万吨,登记生产能力只有1000万吨。对于这种煤矿,要求其按照登记生产能力生产只能使其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本来盈利的煤矿在政府干预下,因单位成本提高反而可能出现亏损。 出于契合政策要求和企业自身利益两方面考虑,估计这种煤矿按照核定能力生产只是短期之策,在煤炭市场略微好转之后,产能或会很快恢复。有关部门还要求所有未核准但已建成的煤矿不得生产,新建矿井动辄投入数十亿,生产成本又较老矿井具备一定优势,即便暂时没能得到核准,但这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矿井建成后长期搁置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这部分产能终究还是要释放的。 至于要求发电集团减少煤炭进口,恢复煤炭进口暂定关税对于遏制煤炭进口能起到多大作用,笔者从来不抱太大希望。进口煤市场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只要进口煤相对于国产煤有价格优势,即便部分国有大型电厂进口量减少了,其他贸易商和用煤企业还是会补上来。中国煤炭进口量占国际煤炭贸易总量的比重早已超过25%,在国际市场煤炭供求宽松的背景下,中国恢复进口暂定关税导致进口煤成本提高之后,国际煤价可能会被迫进一步下跌,抵御煤炭进口的努力将大打折扣。 因此,虽然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煤炭供求过剩的基本矛盾并未得到解决,煤炭市场的好转只能说是暂时的。更进一步讲,由于政府政策只是暂时压制了部分产能的释放,煤炭市场供求并未真正重新趋于均衡,煤炭行业处境并未得到切实改善。 相反,由于煤炭行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而国有企业又承担着过多的就业和其他社会责任,市场意识不足,政府过多干预不仅不能帮助煤炭行业走出困境,反而可能会使煤炭行业对政策产生过度依赖,进而影响行业调整与整合进程,最终使煤炭供给与需求长期失衡,使煤炭行业长期颓势成为一种常态。这显然不是煤炭行业想要的“新常态”。煤炭行业理想的“新常态”至少应该是这样的,煤炭供应能够随着需求平稳变化,多数时候、多数企业能够获得合理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