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中国汽车产业如何度过进化危机

发表日期:2014-10-24 11:31:28 兰格钢铁

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类当初若是在进化的分支上走错了一小步,今天也许还在森林里和近亲黑猩猩一起愉快地玩耍。这则生物学界笑谈背后的残酷法则同样适用于中国汽车产业。 我国已经连续五年稳坐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的王座,但欢呼庆贺的同时也应该冷静地看到这种“大”的表象背后的危机。正如牛顿第二定律所说,物体的质量越大,改变其运动状态越是困难。如今的中国汽车产业既有整体产能过剩的困扰,又遭受着来自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冲击,在能源、环保、交通、安全方面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庞大的产业规模却在无形中增加着解决这些“内忧外困”的难度和紧迫性———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进化岔路口”。 10月16~17日,以“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之智慧和远见”为主题的第五届全球汽车论坛在武汉召开。在前四届全球汽车论坛取得巨大成功并已跻身中国最具有影响力会议前十名的背景下,本届论坛无论在会议规模、参会企业的数量还是到场的国际各界嘉宾人数、海外媒体参与热情等方面都比以往又有了明显提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18个国家和全国21个省市的千余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为中国汽车产业度过“进化危机”而献计献策,可谓盛况空前。 马太效应成常态转型升级是出路 放眼全球,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正快速发展,为世界汽车产业形态和格局带来深刻变化,我国汽车工业的体制变革、机制创新也因此迎来新机遇。中国机械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中国汽车工业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升级转型期,是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 自“十二五”以来,中国汽车行业已进入微增长。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作用逐步突显,汽车行业的竞争更加公平也愈发激烈。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朱福寿认为,“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在汽车市场将越来越明显,这对中国车企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面对市场第一的优势地位和品牌、技术、人才的相对弱势之间的巨大反差,中国汽车与国际品牌在定位和价格上大量重叠,竞争开始短兵相接,互联网、移动技术和大数据处理等新型产业力量大举进入汽车领域的大环境,中国国际贸易行业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尖锐地指出,“传统的汽车产业和企业,唯有进行痛苦的抉择,全面地实行转型升级才会有出路。” “中国的汽车工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仍是任重道远。”在王瑞祥看来,只有摒弃盲目超速、GDP排位的价值取向,积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产业布局优化,以创新为根本驱动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水平和内生增长的动力,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和高效低能耗的产品,并向后市场服务延伸,展开产业链的深度合作,才能打造出真正的竞争力。 自主品牌谋突围跨界、新能源同推进 转型升级已是车界大佬们的共识,那么中国汽车行业这艘巨轮的新航向又该指向何方? 朱福寿认为,转型升级的重点有五个:一是自主品牌突围,二是迈向国际化,三是节能减排,四是跨界融合,五是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先机。 当前自主品牌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整体市场份额持续下滑,车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赢利能力不足,而企业的产能扩张仍没有停步,行业即将面临全面的产能过剩等等。“加快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在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把新技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德美表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影响力,实现自主品牌突围是当务之急。 而在各大跨国汽车企业不断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本土车企也应该以国际化的理念,推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资本和市场的优势,积极参加海外参股和收购,最终实现“走进去”,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汽车行业的特点是,只有达到国际水平的产品,才能为市场和主流用户服务。”观致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郭谦认为,“整合国际资源,通过建立国际化的团队,按照国际化的标准控制开发流程,才能使产品标准达到国际水平。” 另一个毫无争议的发展方向———节能减排,近年来政府已经在大力推进。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其中机动车燃油消耗正是石油消费总量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而与能源危机伴生的是国家战略安全问题。中国当前57%的石油依赖进口,即将突破60%的安全线。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依赖度还将继续提升。 另一方面,汽车尾气污染、雾霾等环境问题已经从最早的次要矛盾上升为了主要矛盾,“各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整个城市的尾气排放增加20%,造成了当下多数城市的PM2.5居高不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传福将这能源危机和尾气污染视为中国汽车工业目前的两个“着急”。 “未来生产一辆汽车就像种一棵树一样,汽车不但不能排放有害气体,反过来还要吸取路上的有害气体。”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谈到如何解决汽车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时风趣而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设想,“就像一颗树,不但不排放二氧化碳,还要制造氧气,汽车也是一样。”发展低油耗、低排放的节能环保且高效的汽车产品,这是汽车企业的社会责任。 而跨界融合无疑也是汽车行业最近炙手可热的话题。随着互联网思维向汽车领域渗透,汽车行业发展模式也开始多元化,二手车市场、汽车金融、汽车租赁等高附加值的业务开始成为汽车市场的新宠。“互联网思维给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带来了无限空间。”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表示,车企应学习丰田、IBM、GE、华为等制造业巨头,由产品的提供者发展为“产品+服务”的提供者,打造一条与传统汽车产业价值链互为补充的、服务于制造全过程的汽车产业价值链。 现在汽车行业的一个共识是,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汽车的推广使用,就要加快电池、电机等关键领域的突破,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整合研发资源,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创新联盟。朱福寿认为,“各企业应本着抱团取暖的理念,形成一个声音,推进一个行动,实现共赢发展。” 行业监管法制化美好未来尽可期 重要性在技术道路和商业模式转型升级之上的,是政府对于汽车行业在监管和指导层面思维方式的改革变化。 “今后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对于汽车行业的管理必须向着更加法制化的方向转变,与国外接轨。”王瑞祥语重心长地表示,“汽车工业要发展,汽车社会要建设,必须要依法治国,依法治理行业,依法管理市场,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而朱福寿则希望政府能给予车企更多的决策自由,“以前政府实行的监管较多,但有的力度不够。今后要加强事前和事中的监管,纳入法制化的管理通道,但要减少对企业微观经营方面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虽然当下汽车行业面临着诸多困难以及残酷的竞争,但车界风云人物对于未来都抱有美好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心。 “我们的愿景是在未来不用石油,零排放,没有交通事故,没有拥堵,开车更时尚,同时也非常的愉快。”通用汽车副总裁兼通用汽车中国总裁钱惠康如此描述他对2030年的汽车社会的愿景,“我们不能等待未来,因为未来已经在这里了。” “未来汽车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智能驾驶。在汽车2.0版体验消费时代,消费者的个性化会越来越强。”北汽股份总裁李峰在描绘未来汽车行业的蓝图时则表示,差异化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是汽车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 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前景,王侠充满期待:“我相信在随后的5~10年里,汽车产业颠覆性的变化,会超出我们各位的想象,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尽情地想象,让思想的释放尽可能地跟上变革的潮流。” (中国工业报)

相关阅读
广东敲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目标[09:36]
汽车市场步入微常态 自主突围正当时[09:39]
提升服务是关键 汽车集群进拼服务时代[09:38]
旺季不旺 汽车市场未来在中小城市及农村[09:37]
中国汽车产业如何度过进化危机[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