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为7.3%,尽管好于7.2%的市场预期,但这个数据不仅创下了5年以来的新低,更是今年以来一个季度低于一个季度。 对于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李克强总理早就明确表示,经济增长7.5%为底线纯属误解,其实高一点或低一点都可以,最重要的是就业有没有增加、收入有没有增加。所以,对于所公布的7.3%增长速度,李克强总理认为,总的来看,中国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并出现了一些积极、深刻的趋势性变化。以服务业为主导、新业态加快涌现的结构优化更趋明显。简政放权等改革催生的新发展动力加快成长。就业、节能降耗等指标好于预期。总体上政府对当前中国充满信心。 不过,已公布的数据显示,政府一直以希望加大内需以推动长远的经济发展,但成绩并不显著,因为9月份社会零售总额仅增长11.6%,也低于8月份的11.9%。由此,不仅有分析对中国今年全年能否实现7.5%经济增长产生了质疑,而且国外的研究机构纷纷预测未来中国十年经济增长将可能大幅放缓。 先是IMF及世界银行调低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最近又有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预测2015年至2019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将放缓至5.5%;2020年至2025年,中国年均GDP增速将进一步降至3.9%。但是,在2011年以前的30年里,中国年均GDP增长速度为10.2%,创下二战以来主要经济体的最高持续经济增长速度。同时,中国政府所规划的到2020年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为7%。 而该研究会的报告预测远低于中国政府的规划。因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之所以会快速放缓,这在于中国的生产效率在下降,部分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及房地产投资无法再取得以往的回报,同时,政府官员没有赋予市场力量更多的激励与动力,从而遏止了创新。 中国褐皮书国家公司总裁米勒也认为,中国如果不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但过度的经济刺激计划又会加剧资金配置不当,使得更多资金进入坏帐和其他非经济用途,对中国经济体系构成实质性伤害。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放缓经济增长速度,调整经济结构。这也就意味未来中国经济是一个长期减速过程。也就是说,未来中国的增长经济减速是一种趋势。 现在的问题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到底在哪个水平合适?是7.5%还是7%,或不确定具体数字指标?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是以往的“房地产化”经济继续,还是靠发展制造业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或如何真正的来培育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等等。 其实,对于GDP增长速度应该在哪里,哪个水平合适?这个问题早就不重要了。因为,GDP的增长指标不仅有数量统计的大小问题,也有GDP增长的内容或质量的好坏问题。比如说,早几年中国的GDP增长主要依靠的是房地产的泡沫,而日本的GDP增长主要高科技产品。中国的GDP增长最高,也是不能与日本的GDP增长相比的。还有,中国2011年前3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10%以上,但欧美发达国家GDP增长基本在1-2%左右上落。但是,中国目前仍然有近一亿人口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只要到中国农村及边远地区走走,实际的情况比统计指标及一般人想象的要糟糕得多),但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一般的民众早就能够基本上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比如,目前在加拿大,对于2万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来说,基本的衣食住行都会有保证,即使是难民也是如此。中国农民与此相比有天壤之别。 所以,对于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并非要设计一个绝对的具体数字指标,并把这个指标作为政府业绩的考核标准,而要看经济增长内容是什么,是不是有效率的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目的并非是要追求一个数字,而是这种经济增长是否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福利水平,是否能够让全体人民分享到经济增长成果,而不是如早几年那样,国内GDP快速增长,其主要成果为少数人持有,社会财富及收入分配越来越向少数人聚集。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GDP增长最快、最多也是没有用处的。所以,政府要完全放弃以往的GDP增长的价值取向,以绝大多数民众的福祉上升为取向,这才是未来国内GDP增长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于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或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很大,最为重要的问题应该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经济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严重制约着把市场中的各种内在潜能激发出来,特别是政府对市场干预和参与过多的问题迟迟没有得以解决,因此,冲破重重阻力加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激发国内经济增长最大动力。另一个方面,政府迟迟无法也不愿意退出“房地产化”经济,而中国的“房地产化”经济已经走到尽头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只有重新起步、重新定位、重新回到市场法则上来,它才能够成了未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之动力(因为,13亿人口的住房消费需求是无限大的),否则把当前房地产泡沫继续吹大,只能把未来中国经济带向泡沫破灭的不归路。 当然,目前政府正在放弃以往过度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及房地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模式, 更多的希望以刺激內需为宗旨,把内需作为未来经济增长之动力,比如日前国务院提出的全民健体、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目标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万亿元,还有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环保及电动车电动车产业发展,信息网络产业发展等,这些都是扩大内需的具体措施。其方向是对的。 可以说,面对中国这个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肯定具有一个无限大的内需市场,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能力在哪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极少数暴富者之外,国内城市居民消费能力普遍都很低(农民消费能力更差)。其原因,一是国内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太低,许多人除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外,没有更多钱进行其他消费,特别是高房价对绝大多数居民具有严重的消费挤出效应,而且房价越高,这个问题越是会严重。二是目前国内财富及收入不均的问题不仅没有改善而且还在恶化。可以说,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绝大多数居民的消费力不提高,内需也就无法真正成为国内经济增长之动力。 总之,对于GDP数字高低,政府不要在意。在意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重大的制度改革让国内13亿人的内需真正释放出来,这才是中国经济短期及中长期增长之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