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19时35分,许多忙碌了一个星期的人们开始享受周末时光。此时,攀钢钛业公司钛冶炼厂冶炼作业区丁班炉长张超却心急如焚地奔向岗位…… 因交通堵塞通勤车晚点,交班的乙班职工继续留在岗位上。张超一到岗位,急忙组织当班职工赶到3号炉帮忙,让乙班的兄弟伙尽快交班回家…… 四季度,为冲刺全年目标任务,钛冶炼厂出台了新的激励措施,以每个月钛渣产量达到10400吨为基准逐级增加奖励。对张超来说,每一个班次就如同一场战斗。 多思考,想办法解决冶炼难题 在1号炉中控室,主操手马诚实在进行消除炉内泡沫渣的操作。泡沫渣是钛渣冶炼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在使用全攀枝花矿原料冶炼过程中,因攀枝花矿粒度细、钙镁含量高,导致泡沫渣严重,冶炼周期长,电耗高。马诚实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高电压、低电流、多批少量加料”的操作方式,减少了泡沫渣产生的几率。 相比消除炉内泡沫渣,疏通电炉加料管是个力气活。在当天夜班,因所加的还原剂焦丁水分含量偏高,料块堵在料斗口下不去,炉长张超和职工汪榆浩在15.6米工作平台上,手举6斤重的铁锤,铆足了劲儿敲打料管。每加一次料,他们都要敲打无数次料管。这个夜班,对汪榆浩来说,必须甩开膀子大干,整个晚上他一共加了5次料。 汪榆浩告诉记者,料斗结构不合理,容易积料,他已经向厂里提出了建议,改变料斗形状。如果建议被厂里采纳实施就能少受点累。 在丁班,像汪榆浩一样喜欢提建议的职工还有很多。今年,钛冶炼厂深入践行“六种发展理念”,鼓励职工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丁班结合生产实际,提合理化建议20多条,实施采纳10多条。 “我们提的建议和炉长张超相比,只能算毛毛雨。”副炉长安丛斌说到自己的师傅张超就赞不绝口。作为“四川省张超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炉长张超利用废旧的渣盆解决了铁水分流的难题,每年可直接创效300多万元。 多努力,团结协作多出钛渣 10月23日夜班,最提心吊胆的应该是2号炉中控室主操李代奎。接班的时候,炉长张超向调度室汇报2号电炉2号电极有裂纹。生产部生产主管吴剑立即作出安排:降低送电负荷,控制电压、电流,避免电流波动大发生电极事故。 炉长张超立即安排当班中控人员将电流降低,电压提高两档,增加电极观察频次,2号电极裂纹逐渐消除,李代奎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炉长张超也松了一口气。 “叮铃……”2号炉中控室响起急促的电话铃,3号炉主操吕金轩来电告知,3号炉钛渣品位波动大,希望张超去处理。匆匆来到3号炉主控室,张超根据当时的炉内情况,根据钛渣品位调整配比,钛渣品位逐步稳定。 张超告诉记者,今年厂里要求钛渣品位必须保持在74%以上,职工们牢固树立 “市场标准就是工作尺度”的理念,任何环节有问题就主动查找原因。今年,丁班无一起安全事故,产量、质量及相应的指标达到了最优。 相比炉长张超的健谈,正在配料的中控室副操手曾太兰显得很安静。配料是个细致活,由曾太兰、张杰、张芳燕3名女职工承担。担心配错料,从接班那一刻,她们就盯着屏幕不敢眨眼…… 与安静的中控室相比,炉前岗位却是热火朝天,班长易振宇正在为渣盆脱模。“超哥技术好,人也很对头,我们活干不好,感觉对不起他,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往前赶。”1号电炉改造以后,冶炼周期明显缩短。厂里要求把所有工序的准备工作提前做到位。从接班开始,易振宇就组织职工开始吊渣工作,直到24日凌晨4时,13盆渣全部吊完。炉前工人很辛苦,时时都像架在火上烤。无论在哪个岗位,也无论春夏秋冬,职工都是浑身冒热气。 时间一分一秒地走过,当清晨的阳光照进厂房,辛苦了一夜的丁班职工提前20分钟烧好渣口等待出渣命令。随着炉长张超一声“开口”,班长易振宇打开渣口,钛渣瞬间奔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