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1年光阴,再次重返橙园。11年前,那个时候所有的橙苗只有半米高;而现在,漫山遍野已经是一片硕果累累金黄收获的忙碌。 11月4日,著名企业家王石第三次登门拜访褚时健,有重聚的意义,也是再次思考“企业家精神”。此次云南三访“橙王”,两位惺惺相惜的“大佬”再次碰撞出新的火花。 亦如第一次会面,要见这位吃住都在果园里的老人一面,驱车来回要十个小时。当车队还在曲折的橙园路径前进时,87岁的褚时健就已经在山腰等待着王石一行了。 待王石下车,两人便紧紧握手,平静,祥和,一如当年。 “我十一年前来的时候,橙园里都是小苗,但褚老已经在跟我描述挂果的情景了。”王石表示,褚老虽然没有受过商学的专业教育,但身上体现出来的却是一个企业家的专业素养,首先,有“全局观”,同样一个地方,同样做橙子,但褚老对日照、土壤、水等等的全局都了若指掌,“我知道褚老前几年还经常下到地里,跟橙子"对话",一坐就是半个小时,了解株距、施肥等等细节的情况。” 王石称,“褚老一辈子几乎未出过玉溪,但从造纸厂—糖厂—烟厂—褚橙,都做得很成功,这是一种经商的才能。” 王石说经过自己调研,云南并不孤立,“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浙商、闽商视为大商帮,但实际上我们忽略了云南的商人。”王石表示,不仅是传统的马帮,自古以来云南的商人是很出彩的,腾冲的贸易曾经超过广州的贸易。 这样一种滇商的品质和才能,王石认为,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在云南商人中得到继承,此外云南地处边疆和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又让云南商人在这样一种传统中少了一些拘束,从而可以不断创新;此外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它对外的联系一直很紧密,开放程度不亚于内地很多地区。 就目前年轻人择业就业选择面狭窄,不愿意从事农业的问题,褚时健说,前几年大学生都不愿意下乡,但现在很愿意来了,“我们这里就来了一些,工资比城里还要高一些,他们有农业方面的知识,进步得很快,很有前途。” 对于电商给传统行业带来的影响,褚时健和王石两位“大佬”展开对话,两人都一致认为,电商带来了“变”与“不变”。 从去年开始,褚橙开始以电商的方式进行销售,两年来,效果很好,特别是可以避免假商品进入市场。"触网"两年来,效果很好,特别是可以避免假货进入市场!”褚时健说,下一步将加大“触网”力度,“上海、深圳、广州都要铺开,几年后会覆盖全国。” 2002年:75岁的褚时健开始在哀牢山区种橙,人生竟又重新开出新枝。 2003年:当年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王石,带着裤腿上的泥点子上哀牢山看望了他。王石的那次拜访在企业界和媒体圈影响甚大,王石对褚时健最准确的评价:“跌到最低点的反弹力”成为这之后十来年国内媒体报道褚时健的主调,也成为褚橙上市后“励志橙”的品牌根基。 2014年4月:王石再次登上哀牢山拜访褚时健,两人站着说了两个多小时的话,褚评价王“事业做得不错,是个有追求的人。” (云南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