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地产大亨王石过些年要去新疆选地以开启他的“第四人生”。我相信他最终会选择罗布泊。中国古代奇书之最的《山海经》曰:“河入渤海,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其中的“渤海”就是现在的罗布泊,古时又称蒲昌海。意思是说:黄河发源后先入罗布泊,再从罗布泊溢出,向西北经过禹王疏导的积石山最终流向中原。 对此,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说得更清楚:“余考群书,咸言河出昆仑,重源潜发,沦于蒲昌,出于海水。”意思是说:我考证了许多著述,都说黄河首先发源于昆仑,在流入罗布泊后陷入地下重新发源。 2008年,地质工作者在罗布泊发现了储量与三峡库容相当的地下水资源。看来古人的说法是正确的。 罗布泊赤地千里,古湖面积有1875万亩土地。如果王石能够开采出地下水,辅之以防渗漏技术,再引进经过改良的耐盐碱、抗风灾、免人工维护的海稻品种,那么,他的“第四人生”注定更加精彩。那么,要获得罗布泊的土地,地价会是多少呢? 答案是:“倒找钱”。首先是工业化及城镇化趋势下的土地总是“近地越近,远地越远”,而地租理论决定了越远的土地价格越便宜。其次是如果能引入足够的投资,地方政府不仅不会收取地租或农地出让金,反而会提供优惠政策。第三是即使地方政府不出钱扶持,中央政府的农业转移支付也会把农地价格变成负值。全世界都是如此。 科学家说国内盐碱地存量有十多亿亩,我猜想还没有把罗布泊算进去。如果能将其用于上述海稻或类似农作物种植,必将成为国内大农业的主力。千万注意,所有的大农业都是要把粮食价格做低,进而把农地价格做低。美国大农业的玉米价格折合人民币才五毛多钱一斤,差不多是中国小农业或家庭经营模式下玉米价格的一半。这就是我要说的意思。如此这般,农地价格还能涨吗?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城镇化思路要不要修正一下? 没必要花大气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这条路走不通,也不用走。因为农村土地不可能大幅增殖,你看看那个国家农村与城市之间地价差距越来越小,这决定了农村居民不可能用土地流转得到的钱换取城市居住权。郊区可以,但郊区人口太少,农地更少。地租理论告诉我们,人口聚集使得近地越近,远地越远,即近地地价与远地地价的走势差距极大。由于家庭经营模式无法对抗集约化大农业,大农业的目标决不是把粮食价格越做越高,而是越做越低,所以小块农地价格不可能上涨。加上大农业所需单位产出劳动力越来越少,人少了,农村宅基地价格也不可能越来越高,而是越来越低。非洲的教训告诉我们,欧洲的大农业总是令非洲的农民日子越过越苦。对其中隐含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这是其一。 国内农村人口大幅减少很可能是一个自然加社会的进程。所谓社会的,是指劳动力总是由低报酬向高报酬的方向转移。人往高处去嘛。所谓自然的,是指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会随着生命周期越来越少,而上一代、这一代以及下一代年轻人都会走出农地。这更加阻断了外出就业人口的返乡之路,也就决定了根本不用走靠土地流转强迫农民进城的路线。这是其二。 城镇化肯定不是以住在城里为目标的,而是以工作或谋生在城里为目标的。你不给进城就业的人涨工资,不增加进城就业的机会,而总是打人家土地的主意,断人家退路,大家能心甘情愿地在城市落脚生根、开枝散叶吗?这是其三。 虽然中国产业结构上的工业化(实为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升的过程)已取得很大成就,但就业结构上的工业化还差得很远。前者已突破90%,后者才68%。国际经验表明,与工业化目标一致的非农就业比例是98%,而产业结构上的工业化目标同样是98%。很明显,国内宏观经济最主要的结构性问题就在于就业结构的工业化还处在低水平。 所以,城镇化的思路应当调整到“以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并以就业结构工业化为优先来促进人口的城市化聚集”。我再说一遍,所谓工业化就是GDP的非农产业化,后者包括了第二、第三产业在内。搞不懂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就无法真正达成城镇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