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国内油价创出调价6年来的首个“八连跌”,不少人说这是因为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跌—自从今年6月以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从每桶115美元一路跌到每桶80多美元,下跌了近30%。 在以原油为筹码的大国游戏中,一些主流观念认为这是美国用原油打压俄罗斯。但是很少有人了解,油价下跌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美国“页岩油气革命”的成功导致其原油产量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从而让国际原油供应市场出现过剩。正在改变世界现有的能源供给结构的页岩油气,是如何成为能源界的“冉冉新星”呢? 要知道,就在十年之前,开采页岩油气还因为成本极高,被视为不具备经济可行性,但美国最终在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突破。不过除了美国,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还对此持观望态度,并认为开采页岩油气会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它到底会成为人类的救星,还是环境的梦魇呢? 毫不夸张的说,悄然降临的“页岩油气革命”使得几将沦为“夕阳工业”的美国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浴火重生,而这一盛况甚至在万里之外的太空都能看见—在夜间拍摄的卫星照片显示,美国北达科他州的偏僻野外“灯火通明”。 因为这里有八千多口正在开采页岩油气的钻井,它们在燃烧着多余的废气之时,还将这些能源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千里之外的工业城市芝加哥,甚至美国首都华盛顿。 如此大规模的开采活动,完全可以诠释美国当下“页岩油气革命”的热度—英国石油公司预计,按照当前的开采速度,美国大约在2018年就将从“能源净进口国”转变成“能源净出口国”;而国际能源组织也表示,美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换句话说,美国将在能源方面实现“自给自足”,这也难怪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的演讲中忘情声称,美国人“最终将控制自己的能源未来”。 美国油气产量暴增国际能源价格暴跌 今年6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跌,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从每桶115美元一路跌到如今的每桶80多美元。著名的投资机构高盛甚至将明年一季度的油价目标从每桶90美元下调至75美元,大宗商品步入熊市完全被确认。导致石油价格暴跌的原因,不少研究机构将其归结为国际原油市场供应宽松、美元汇率走强以及其他政经因素。 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国际原油市场的供需矛盾—据美国能源署披露的数据显示,在截至7日的一周中,美国国内原油产量突破每天900万桶,为1983年有每周数据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与2008年相比,日均生产量足足增加了400万桶。该机构还预计,2015年美国原油日产量将达到950万桶,达到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 而同期数字显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日产量为960万桶,而整个欧佩克组织的日产量在3000万桶左右。也就是说,与2008年相比,美国当前原油日产量的增量,就超过了除沙特阿拉伯以外的任何一个欧佩克成员国的日产量。此外,综合各方面的预测来看,美国今年页岩气日产量也很可能突破500万桶,这说明,美国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油气生产国。 美国之所以成为国际能源市场的“搅局者”,其主要原因即是“页岩油气革命”的成功导致其油气产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创始人丹尼尔·耶金日前在《华盛顿邮报》上就撰文指出,全球油价迎来一个由美国原油产量持续猛增决定的新时代。 未来实现能源独立消费者也从中受益 有专家表示,“页岩油气革命”的经济价值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项重大技术创新—如今在美国,石油生产几十年来首见持续增长,而廉价天然气也得以大量供应。 美国能源专家们相信,尽管今后的能源消耗会继续上升,但美国实现“能源独立”应无悬念。英国石油公司预计,美国大约在2018年从“能源净进口国”转变成“能源净出口国”,在2030年基本实现能源自给。 而“页岩油气革命”的连锁效应,除了给美国创造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之外,美国消费者也从中受益—在国际燃料价格仍高企之际,美国国内的天然气每百万英国热量单位只要两美元,而在2008年,每百万英热单位的价格为14美元。价格的变化也让市场迅速作出了反应。据美国能源署测算,使用不同燃料的新建电厂每千度电的发电成本分别为:天然气63美元,煤炭95美元,风能97美元,核能114美元,太阳能211美元。“有大量的用户转向了天然气”,牛津能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大卫·罗宾逊这样描述美国的发电行业,“在2005年,约有50%的电力来自于煤炭。而去年,则只有37%来自煤炭,这说明天然气的用量明显上升,这种转变也有助于防止电价上升。” 由于担心天然气耗尽,美国曾修建了不少新的液化天然气码头用来运输、储存从中东地区运来的天然气。但是如今,大量开采的页岩气让美国早就已经超过俄罗斯跃居世界最大天然气生产国。因此,这些码头也成为了美国寻求将天然气出售到欧洲和亚洲市场的阵地,因为在那里可以以美国本土三倍、甚至四倍的价格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