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专车应用出招攒用户 晚上10点半,在广州体育中心体育场看完演唱会后,市民董先生走向东门出口,他的“专车”已经在门口等候多时了。一辆车牌号为粤A xxx57的黑色凯美瑞,他与司机罗师傅打了个招呼,上车出发,约30分钟到家。等等,似乎忘了点啥——车费74元,请手机支付。读者朋友大约已经明白了,此“专车”正是当下打车市场活跃的另一群体,继滴滴打车、快的打车搅热传统出租车市场后,专车市场又迎来了BAT巨头之争。 日前,百度牵手美国打车应用Uber,再度掀起专车市场热潮。广州日报记者了解到,本地市场滴滴专车、一号专车、AA租车、Uber等打得火热,但大体已经分出两大运营模式,而各自商业模式链条上,各方利益实现方式颇为不同。 市场模式:分为自营与加盟 “互联网巨头之间的补贴战役,用现金撬开了打车市场的大门,培养了乘客用'手机叫车、手机支付’的出行习惯。”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AA租车副总李晓丹表示,但“方便出行”已不能够满足一部分用户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大多数的商务人士开始希望“品质出行”。 事实上,在这一市场,分为不同的模式。据嘀嗒拼车副总裁李跃军表示,一种是带司机的中高端商务用车,即时租赁服务,包括Uber、易到用车、1号专车、滴滴专车、AA租车等;一种是不带司机的P2P租车,如PP租车、宝驾租车、友友租车等,把车主闲置的私家车租赁出去,承租人需要自行驾驶车辆,可减少汽车牌照需求。 不过,一般而言的专车,则指带司机的种类。据李晓丹表示,滴滴和易到的基本模式相似,即通过线下(offline)整合全国汽车租赁公司的闲置资源,再通过线上(online)技术手段构建自动调度平台(APP),让用户通过此平台(APP)根据自己商务或其他实际需求发起用车需求,整个应答过程预计一两分钟。AA租车则用纯B2C的O2O自营模式为用户开启专属品质出行服务。 “我们在车辆、司机的管理上具有较强的把控性,对于自身的服务也具有绝对的定价权。”李晓丹说。有些专车App旗下的司机是“带车加盟”,如同加盟店,App提供服务指导和管理,而AA租车则是“自营”——车辆、司机均属于公司“资产”,执行规范和服务都有保障。 盈利模式:暂以分成与广告为主 来自易观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1季度中国互联网租车市场规模达32.5亿元,环比增长19.9%,第2季度中国在线租车市场规模达39.8亿元,环比增长22.5%。业内专家指出,整个中国的商务用车市场规模可达4000亿,有非常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然而,市场前景光明,但目前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模式大致是每一个客单价格与租赁公司的分成收入,以及随着消费人群扩大带来的广告收入。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性,这个还需要各家的探索。”李晓丹表示,对于行业来说,除了最基本的分成收入外,一致的看法是认为专车面对的人群,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还有因为专车的品质性更强,对于其他品牌推广有较高的价值。 “自营”的专车服务,则无分成,所有利润归自己。业内人士认为,长远看,“自营”和“加盟”会融合,自营无法支撑——购买高档商务车成本投入过高,租赁更划算。换言之,“专车”如同一个“倒流”入口——而“人流”则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借此,专车APP可以与其他相关行业合作品牌推广,获取广告收入。 来自美国的Uber平台则提供了另一种盈利模式:主营业务是“私家车”式订车服务和空闲私车预订服务,Uber从每次租车费用中收取佣金来获利。 政策: 相关部门仍未明晰 “公司会签订劳动合同,给我们购买保险,每天做三四单,但客单价高收入也不错,跟白领上班一样,归属感也更强。”一次乘坐AA专车时,司机罗先生如是告诉记者。据悉,目前已有出租车司机向专车司机“迁移”。 目前,广州市场的专车服务收费,舒适型车辆起步价有15元、20元之别,每公里的收费,AA租车3元,一号专车2.9元,价格差别不大。当然,如果是商务型、豪华型如宝马、奥迪等,起步价就涨到29元甚至40元,每公里4.9元。相比之下,出租车价格便宜得多。 “同样的距离,专车的收费是出租车的2~4倍都不奇怪。”罗先生表示,虽然单少但单价高,可以维持一台车的基本花费。 但盈利还不是专车APP当下最大的烦恼。毕竟,滴滴和快的烧钱大战在先,迄今仍未盈利。最大的烦恼是“黑车”之忧。目前,滴滴、易到等专车服务,使用的是租赁公司的汽车,如果像Uber使用私车,则会被贴上“黑车”标签。私车会搞乱市场。招募没有营运资质的私家车辆提供专车服务,除了管理、运营、收费混乱外,还可能导致乘客更大的利益受损。事实上,国内不允许私家车运营,而租赁公司购置车辆均要向监管部门备案。 “租赁公司提供车辆,劳务公司派遣司机,专车APP进行专业培训、统一管理,将是绕开政策限制的一条路径。”李跃军认为,监管部门也会选择一个符合消费者利益的疏导方式。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