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中集来福士:海工装备新样本

发表日期:2014-12-25 11:02:45 兰格钢铁

 “中集来福士正在建造3座GM4D和2座D90半潜式钻井平台。前者是全球少数可以在北极圈内作业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后者则是目前全球唯一在建的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中集集团副总裁兼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裁于亚日前向《中国能源报》记者透露。 “加上11月份成功交付的为中海油服(COSL)建造的第四座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中海油服兴旺号’(COSLPROSPECTOR),中集来福士已成为全球最先进的海上钻井平台制造基地,是目前国内唯一具备批量设计和建造深水半潜钻井平台的企业。”中集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业内看来,COSL系列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的成功交付并投入作业,使中海油服和中集来福士积累了进行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项目合作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海工企业批量建造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成功实践。 聚焦产业高端 形成批量化优势 深水世界石油工业的未来,目前中国三大石油企业均已布局国际深水油气开发。 据中船重工经济研究中心数据,2013年,我国海洋油气钻采装备制造行业全球市场份额达到24%,超过新加坡,名列韩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海工装备制造国,订单总额约为77亿元,同年全球订单总额约为524亿元。2014年上半年,中国海洋油气钻采装备全球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达到32%,订单总额79.1亿美元,超过韩国,位居全球首位。 数据显示,在我国已经交付的9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中,有7座来自中集来福士。在全球25座半潜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中,有5座是中集来福士,中集来福士占据了20%的国际市场份额。 于亚告诉记者,进入海工市场后,中集始终将目光聚焦在产业高端。2008年,中集集团收购来福士之后,在做好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的同时,把产品定位于以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为主的高端海工市场,同时致力于基础设计能力和核心制造技术的提升。 2013年12月,中集集团全资收购了瑞典知名海工设计企业BT公司(Bassoe Technology AB),同时拥有了国家能源局授牌的“国家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中心”,还成立了烟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和上海船舶海工设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通过收购与自建,实现国内研发团队与国际联合设计,使得中集在迎接全球海工产业的新一轮转移中占据了主动。 培育产业链 紧抓产业转移机遇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较长,对行业上下游带动性大,要想形成以国家为单位的整体竞争实力,必须培育产业链,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最终达到提高整体效率,避免无序竞争。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提醒说,随着国内海工装备建设一哄而上,近海、低水平的开发已经有过剩隐患,而深海开发能力不足,企业应瞄准高水平配套装备、关键零部件等。 “从全球角度来看,随着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崛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正在迎来第三次产业转移。”于亚表示,第一次是北欧挪威转向美国,第二次是从美国转向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第三次则是从韩国、新加坡转向中国。 不过,于亚也坦言,这种转移更多是指总装环节的转移。行业最具价值的基础设计能力和核心设备制造技术仍控制在美国、北欧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机构手中。挪威、荷兰、美国等国的海工装备类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已转而进入到涉及核心装备建造、运营服务等附加值较高的领域。 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尽管中国海工装备在自主设计及核心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但与欧美企业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配套能力严重不足,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等。 “设计是海洋工程产业的龙头,是产业发展的命脉,而这恰是中国海工装备业的另一块短板。”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建造完成和在建的钻井平台的一半以上为欧美公司设计。 对此,中集来福士采取跨国并购和自建研究中心并举的方式,着力提升前段设计水平,并逐渐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据了解,中集来福士保证同等质量下优先使用国产配套设备,在刺激国产配套产业提升水平的同时,也聚拢了一批相关企业,从而大大降低其采购成本。六年来,中集来福士已经带动烟台400多家配套企业,而产业链的完整正是新加坡半潜平台制造成本低于中国的主要原因。 健全相关机制 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 据了解,韩国、新加坡获得国际海工界的认可,依托的正是其响当当的领军企业,如新加坡吉宝集团,聚焦于高端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和建造,其所设计建造的B Class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已接单80座,形成市场主导地位。而中国作为海洋工程大国,长期以来缺少能够代表中国海工装备最高水平的领军企业。 进入海工市场不久的中国虽可比肩韩国和新加坡,在欧美海工转移后的第二梯队中形成三国鼎立的趋势,但中国在海工上的声望还远不及韩国和新加坡,在业内看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国缺少像吉宝集团、三星重工那样的代表企业。 “海工装备制造作为高端制造业,其发展水平绝非一家或几家企业能决定的,它背后牵涉到整个国家的制造业实力。”于亚认为,我国应尽快建立适应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体制,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激励机制。 (中国能源报)

相关阅读
中集来福士:海工装备新样本[11:02]
中集来福士获得第14座深水半潜式平台订单[11-20]
中集来福士建造全球最深半潜钻井平台[11-13]
中集来福士打赢官司讨回12亿[09-19]
中集来福士:高端海工生力军[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