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习近平论反腐:不是没掂量过 认准人民期待

发表日期:2015-01-04 08:42:33 兰格钢铁

领航中国,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述评 新华网北京1月3日电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进入实现民族复兴关键阶段的中国,时间尤显匆匆。 短短两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胸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担重任,接力奋斗,大气魄治党治国治军,大手笔运筹国内国际大局,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各领域出现崭新局面。 山高愈前行,梦好起宏图。 今日之中国,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奋进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 “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执政理念,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全过程 “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马年正月初八,黑海之滨的索契,习近平用质朴的话语,回答俄罗斯电视台记者的提问。 这是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告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庄严宣示。 民惟邦本、政得其民。人民,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支撑点。 总书记有句座右铭—— “勿忘人民,甘作奉献;鞠躬尽瘁,奋发有为。” 总书记爱听一首歌—— “我住过不少小山村/到处有我的父老乡亲/小米饭把我养育/风雨中教我做人……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总书记心中有榜样—— “后来,我当知青、上大学、参军入伍、当干部,我心中一直有焦裕禄同志的形象,见贤思齐,总是把他当作榜样对照自己。” 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特地把兰考作为联系点。 2014年3月和5月,习近平两赴兰考,号召党员、干部以焦裕禄为镜,学习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总书记深沉的为民情怀浸透在日日夜夜的时间里、点点滴滴的行动中。 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黄土高原到太行深处,从南国海岛到西部边陲,从校园乡村到社区军营,总书记念念不忘的始终是人民群众。 一页页工作日志,一张张出行地图,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中央领导同志调研的脚步遍及大江南北。 自古来,顺民心者得民望。 北京四季青敬老院,习近平与老人们的合影摆在很多老人的床头。 一年前,这里的老人们希望能与前来看望他们的总书记合影留念,习近平欣然答应,并细心嘱咐“照片要给每位老人家都送一张”。 平易近人,春风化雨。亿万中国人从总书记身上感受到亲人的气息,感受到温暖的力量。 “老梁,给你们带来一份纪念品,祝你们生活幸福。”2014年12月19日,澳门物流工人梁志华家,从孩子上学到大人工作,从家庭收入到住房支出,习近平问得很细很细。 国家最高领导人和百姓的距离有多近,国家的凝聚力就有多强。 2012年11月29日,国家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提出,看似不经意,实则深思熟虑,意蕴深远——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面临的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中国。 执政中国,当务之急就是凝聚共识。 “凝聚共识最重要的就是要找最大公约数。”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孙业礼说,“中国梦就是这个最大公约数。” 猛药去疴,从严治党;勇涉险滩,深化改革;密织法网,完善法治…… 站在两年节点上回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上以非凡勇气、坚定决心、不懈努力,指向一个清晰的理念和伟大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民族复兴的时代旋律,激起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共鸣;中国梦这个大梦想,点燃了每个个体的梦想——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中国梦引领中国进入放飞梦想的时代,催生出13亿人梦想的“核聚变”—— 从上学就业到住房就医,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两年来,亿万鲜活生动的梦想,使得当今中国充满激情,充满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每个人实现梦想的努力,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梦构建起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新平台—— 2014年岁末,一本以9种文字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行销全球,引起强烈反响。 “我从中领略到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上的冷静思维和远见卓识。”埃及前总理埃萨姆·谢拉夫评价。 “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201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烈宣示。 把人民放在心中,用梦想凝聚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执政理念,正焕发出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总体思路日渐清晰 “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执政两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全面”,勾勒出了一幅治国理政方略图。 两年多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接力棒时,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也是要求。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用“没有……就没有”句式,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与瓶颈。 两年多来,从制定“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政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到继续向贫困宣战、向污染宣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注重问题导向,把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决定性阶段,关键还是要靠改革这个强大动力;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亟待全面深化。 在职公务员数量约为700万,126万个各类事业单位在职人员3000多万…… 2014年末,从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对国务院相关报告的审议中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改革箭在弦上,养老保险“双轨制”有望逐步破除。 这只是一个缩影。 从当选总书记后首次离京便到广东释放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强烈信号,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从一次次专项小组会议到一次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两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攻坚克难,稳步推进各领域改革。 ——积极适应新常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从先后取消和下放超过700项行政审批事项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施行,从民营资本进军银行业到国企改革启动试点,从财税体制改革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了市场活力,提升了经济内生动力。 ——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全国政协坚持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进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一系列改革举措,进一步发展了人民民主,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为民族复兴铸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积极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并购重组,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联动机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一系列改革举措,使文化领域呈现出新的气象。 ——为使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一系列改革举措,促进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从时间表倒排最急迫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 改革元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既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又稳妥审慎、三思后行,全面深化改革的336项举措逐项推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 推进公车改革、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改革方案真刀真枪推进了,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重大改革举措推出了,一场深刻变革正在中华大地孕育迸发。

相关阅读
习近平论反腐:不是没掂量过 认准人民期待[08:42]
盘点2014年因反腐而中枪的多家房地产企业[12-25]
习李外交:70天行程遍布26国 反腐成重要议题[11-24]
消息称普京拟开展反腐活动以对抗欧美制裁压力[11-20]
铁总召集7家央企参加反腐会议 千亿投资潜规则多[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