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国东部时间本周一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逼近50美元大关后,周二国际油价继续大跌,将“奔5”直接演绎为“破5”。在原油供应不紧缩的现实下,世界经济的现状意味着原油消费的疲软,这一惯性趋势导致原油价格“奔4”皆为可能。 对中日这样的能源消费大国和普通消费者而言,低油价绝对是好消息,对汽车等产业也是利好。但这些因果联系,在复杂纠结的全球政治经济和能源棋局下,未必全部是好结果。相反,能源价格的下跌可能改变全球地缘经济格局,给2015年的全球愿景带来不确定的负面影响,甚至是危机。 2014年最后一个季度,原油价格下跌曾引发一系列的阴谋论的猜想———对于那些一半财源要靠原油出口的国家,如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原油价格低于70美元/桶已经不堪承受,而这3个产油国都和美国存在宿怨———能源价格下跌,被舆论视为欧佩克配合美国对三国尤其是俄罗斯进行制裁的“石油武器”。 也有舆论认为,伴随着美国中东战略的调整,尤其是美国页岩油开发,导致欧佩克对自身地位的担忧,而不惜通过低油价这种最简单的方式来逼退新能源革命。分析认为,当油价跌落至60美元/桶时,像沙特和科威特这样的欧佩克成员国也将面临严重损失,但却可以让多数美国页岩油企业破产。所以,这场原油价格大战也被视为欧佩克阻击美国的页岩油革命。 但现实却是,这场让新老产油国多败俱伤的原油价格战,已经到了各方忍耐的底线。原油价格再跌下去,可能会导致比上世纪70年代更严重的石油危机。 这场危机事实上已经开始出现端倪。在2014年12月俄罗斯爆发卢布危机之后,今年可能迎来更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经济困境,很难想象该国只会束手无策甘愿被动应对。放眼全球,只有美国经济数据显示其强劲复苏,但如果油价持续猛跌,带来的地缘经济与政治多重危机也难免传导至美国。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会加剧全球通货紧缩的压力,给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