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黄光锐:谁将崩溃 围绕油价发生的故事

发表日期:2015-01-12 10:33:28 兰格钢铁

2014岁末之际,从夏季的每桶100美元附近下滑到80美元一带的国际油价在欧佩克拒绝减产的利空下暴跌,两星期内接连击穿多道关口,深幅调整至每桶60美元下方,相比半年前已打了一个对折。2015开年之后,纽约商品交易所的NYMEX原油期货价格又再跌10%,50美元心理界线再度被打破。 相比“有钳就是任性”而风光无限的沙特石油部长纳伊米大叔,债台高筑的美国页岩油气产业就是“亚历山大”了。据近日消息,第一位牺牲者已经倒下:美国的WBHEnergy因深陷债务危机而不得不进入破产保护。 谁将第一个崩溃?----那些围绕油价发生的故事(上)谁将第一个崩溃?----那些围绕油价发生的故事(上) 由于现阶段类似WBH以高额举债维持现金流的页岩油气公司不在少数,倘若油价持续低迷,美国页岩产业爆出一场“破产潮”也是并不令人意外的。这不,大家的老相识张捷同志(任大)又出来揭露美帝的罪恶阴谋了。不过,这回不是揭露“美国操纵油价下跌打击俄罗斯”的老版本,而是“美国阴谋行将破产”的“惊天内幕”:由于开采后“衰减速度非常快,维持其产量很不容易”;而且“对地下水及岩层的结构要求特别高,其开采成本要远远高于常规石油”,所以美国页岩产业是靠“不断加大债务量”才能填补资金缺口的,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空前的骗局”..... 但是且慢!页岩气与页岩油单井产量难以保持,需要不断钻井才能维持乃至提高产量,这个早就不是秘密。既然提到了这个,那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莫非,这常规的油气就是不需要大量钻井的? 油价基本结构之辨 对此,只消回顾一下1959年深秋高台子“松基三井”喷出油流之前的历程就可知晓:庞大的石油工业队伍,在前苏联专家的“指点”下拉到青海、玉门,在辽阔的国土上万里大游行,连着折腾了几年,只折腾出来一个俄毛专家拍屁股回莫斯科前的“中国无油论”。最后还是在李四光的理论指导之下,全面调整部署重新上阵,才在松嫩平原上发现罕见的大型砂岩油田。 谁将第一个崩溃?----那些围绕油价发生的故事(上) 这就是常规油气价格里头的第一个成本:勘探成本。常规油气在资源形成后漫长的地质年代经历了充分的富集过程,油气多集中在资源区的盆底,甚至有过“油盆”完全脱离原始生成地,在压力和地下水的驱使下长途“旅行”换地“定居”的事。如此高度集中的地下油气蕴藏,一旦打出来就是“抱了个大金娃娃”;然则在找到那个魔术地点之前,哪怕只是差了几公里甚至仅仅几百米,就往往愣是一滴油也没有。由于地球的不可入性和常规油气资源的地域局限性,足足打了上千口探井,最后却在当初开始的地方找到油流气头的哭笑不得的事,可不是只出过一次两次。要知道,在此期间谁也没见着一点油星呢,在确定地下有资源并钻出采井接通外运之前,账目上显示的一直是投入、投入、还是投入。因此,勘探成本对于常规油气可以占到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常规油气所需的大量钻井,不是出现在开采过程里,而是发生在开采之前。这还尚未算进为了缩小勘探范围,进行石油地震及其配套的“大数据”处理,乃至动用地球资源卫星拍照透视的成本呢。 一旦勘探获得成果,前面的所有投入就成为固定成本,分摊到开采生命周期的每一桶油每一升气上。进入这个阶段,就要产生开采成本了。对照勘探成本高而开采成本低的常规油气,页岩油气由于开采区域面积广大,虽然也需要确定高产的“甜点”区,但毕竟不需要那么高的精确度;然而每口井钻通压裂,将该区域的页岩内蕴藏的资源采尽之后,未开采的资源依然被锁在岩层之中,无法如常规油气那样通过地下流动自行补充,必须再度钻井压裂才能将其释放。因此页岩油气的成本结构与常规油气恰好相反:勘探成本低而开采成本高。至于最终的总成本如何,就要综合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与融资成本等因素来评估了。 然则,需要强调的是:在人类刚刚开始石油钻探的年代,采的当然是那些容易找到也容易开采的油田,勘探成本极低,钻个眼就自喷自流的油井开采成本也基本等于无,所以也无怪乎那时节的油便宜得惊人。然则随着时代的推移,如此喝蛋汤般舒服的好事不用说是越来越少了,需要下大力气才能把大自然的赐予弄出地面渐渐成了“新常态”。 以国内目前的第二大与第八大油田为例(其实这个排位很可能应该调整了,见后文),位于陕北的长庆油田与延长油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老早就知道了的(中国最早发现石油就在这里)。可是这里的油气藏构造却是“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超低渗透致密储层,俄毛专家看了一眼就宣布为“没有任何进行开采的经济价值”。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一系列新技术手段的问世,“井网优化、超前注水、重复压裂”成为有效开采的法宝。陕北油田的产量随之突飞猛进,短期内跨上千万吨台阶,成为中国油气资源开采冉冉升起的新星。 谁将第一个崩溃?----那些围绕油价发生的故事(上) 不难看出,在号称“磨刀石”的低渗、低压、低丰度的致密地层环境下开采油气,同样需要大规模地持续钻井,同样需要使用注水压裂技术,同样需要支付较高的开采成本。那么,按照任大同志的标准,中国陕北的油田岂不也是惊天规模的“庞氏骗局”了?这显然是与摆在眼前的事实相悖的。 美国页岩产业的竞争优势 除了勘探成本和开采成本,油气开采还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担另一个成本:税收成本。而这个成本在各国之间的横向差异大得惊人。 由于许多产油国的经济结构极度单一,因此每桶油上必须取得相当高的收益,方可满足进口各类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要求。在某些石油输出国,硬通货外汇90%以上依赖油气出口,为了支持制成品进口以至武器军火、扶持革命还有铀浓缩等核活动的巨额资金需要,每桶油售价低于100美元就凑不齐数了。在实质意义上,应该说这并不是单纯的重税,而是其社会经济生态造就的一种国家成本。但在评估竞争力优劣之际,依然不妨将此视为广义的税收成本来看待。 譬如说以沙特为代表的海湾产油国,早年的勘探成本早已分摊完毕,而采油成本也只有几美元一桶。然而从维持生计的粮食淡水,到豪车名表等等奢侈品,无不需要从别国进口,因此这跌穿50美元的油价对于沙特也已是水线以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国庞大的福利开支对于“维稳”的重要,虽然沙特可以从多年积累的投资基金里取款平衡预算,但这显然并非长久之策)。把这层因素纳入视线之后,沙特油田与美国页岩之间的成本优势也就不可避免的倒转了:无需负担高额收益金的美国页岩企业只需缴纳正常的税款,甚至还可享受诸多税收减免优惠,他们的日子实在是比张捷同志描绘的逍遥得远。 当然,目下很多页岩企业的账本不是一般的难看。一如既往,这是超低利率之下大肆举债疯狂扩张的后果。如今油价调整,一批冒进者为此而支付代价甚至破产倒闭也是理所当然。然则,美国页岩产业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资本主义人民战争”,冲在最前面的一直都是高风险高收益的VC、PE,支持到了现在的起码打出了油气,那些拿了地却没打出干货的早就通过华尔街的垃圾处理通道无声无息地消失了,金融家们要担心也不是现在才开始吧。 在笔者看来,沙特错过了通过压低油价逆袭美国页岩产业的最佳时机。那个最后也最佳的时间点是在三年前:2012年春大量页岩气投放市场,使得美国亨利湾天然气牌价急剧下跌到每百万英热单位3美元以下,多家页岩气公司转而生产高油价下回报较高的页岩油。倘若在此际油价大幅下跌,如今轻质原油源源出产的得州鹰滩与北达科他州巴肯恐怕都不会活跃在市场上。正是这宝贵的三年高油价时期,给了美国页岩产业实施气油并举的窗口,形成了北美页岩气年产2000多亿立方米、页岩油日产900余万桶的阵势。如今,就是沙特等海湾产油国“歇斯底里的发作”,也已改变不了三个至关重要的事实: 首先,美国页岩产业的勘探基础工作已然堪称完善,掌握了全美页岩气页岩油的资源分布、开采难易等关键数据,形成了从目下开采到未来后备的一整套图谱。有了这些,埋藏在地下的页岩就成了市场价值巨大的可交易资产。这是无论沙特把油价打到多低都已无法改变的现实。 与此同时,数年的实践下来,水平井结合压裂的开采技术工艺取得长足进步。无论对于页岩油还是页岩气,产量的提高与单位成本的降低都十分显著,而且许多过去难以开采的地质条件都进入了可接受的范围。这同样是无论沙特把油价打到多低都不会消失的状况。 或许最为重要的,开采页岩油气的战略意义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国会两院与两大主要政党的一致认可,可以毫不过分地说支持页岩产业已经上升为美国的基本国策。尽管从地下水污染到引起地震火山活动,大规模使用水压裂的环境风险仍然极度不可知,但联邦环保署依然通过种种技术操作为页岩产业大开绿灯。作为重大的进口替代,美国国内页岩油气的开采大大降低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减少了美元向中东海湾地区的外流,在美元体系急需再平衡的关键时刻,充当了美利坚帝国稳定器的不二法器。在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看来,沙特等国“歇斯底里”地打压油价,恰恰证明了通过页岩油气开发稳定美元是行之有效的。由此,从全球“币缘政治”的高度看,美国继续做大做强页岩产业的决心只会更加坚定。 由于美国页岩产业“资本主义人民战争”的性质,多数页岩资源目前仍分散在风险资本支持的中小企业手里,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本就是接下来美式资本游戏必经的一步。而如今油价深跌,天然气价格也跟随调整,页岩产业的M&A在最关键的几年当中很可能将是一个估值趴在地板上的买方市场。对于想在这场游戏里大捞一把的冒险家们,这当然不是滋味,然而对于美国页岩产业的长期竞争力却是巨大的利好:这个格局下收购方既不需为那些无效的前期勘探埋单,也不必为工艺路线摸索里走的弯路掏钱,只需要以较低的估值吃进那些产能已得到证明的无风险页岩资源,再跟市场上可信的油服企业签订长租合约----而且油价下跌意味着从产油国向用油国的巨幅“输入型通缩”,本就鸽派色彩浓厚的美联储主席耶伦因此极有可能进一步放缓加息的步伐,美元作为低成本货币的状态短期内不会改变。 笔者预期几年之后,美国页岩产业要么集中为几家大型专业公司,要么就是能源矿业巨头强力挺进页岩领域,通过并购掌握页岩气与页岩油的产能组合。届时,页岩业的很多中小公司都将不复存在,然而美国页岩产业的总体规模与市场份额只会更加显赫。在全球战略格局上,这将宣告北美能源独立的基本成形。

相关阅读
黄光锐:谁将崩溃 围绕油价发生的故事[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