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如果油价继续走低到一定程度,那么可能引发经济系统的混乱,那么不仅对于全球经济增长不利,最终也会拖累消费者的效应。 欢迎回到低油价时代!好消息是这个时代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坏消息是,如果这一时代持续久了,滋味可能就没那么美妙了。到2015年开局,油价几经波折,比起半年前已经持续跌去6成,甚至一度低于每桶45美元。经过通货膨胀调整之后,当前油价不仅是最近几年低位,其实际价格相当于回到1979年水平,可谓一夜回归40年前。 油价到底如何走?如今资源价格系统大乱,以往的经验法则开始遭受考验,比如资本市场与大宗商品的相关度,以往存在密切互动,如今则并非如此,近期欧美股市大涨也没有伴随商品的繁荣,相反却是商品指数的持续下跌与内部紊乱。一般而言,商品价格往往存在同方向趋势,但如今则有所不同。典型就是黄金与原油的价格比率,随着油价单边悬崖式滑落,黄金之类近期反而反弹,回复到每盎司1200美元上方,这使黄金油价比一路走高,从2014年以来已经翻倍,达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位,堪比1998年卢布危机时情形。通过黄金与原油的价格背离,可以看出油价的关系已经超过常规状态的供求预测,决定油价的基本面已经与以往不同,运行规则难以常规化,政治方面如地缘政治的波折,技术方面则页岩革命近年爆发,供给方面则是美国自产原油上升以及欧佩克国家的不减产。 油价未来如何变化?随着油价波动,各大机构纷纷调低预期,如今预测油价跌到40美元/桶已经不算出格,不少预测已经看到20美元/桶。问题在于,当商品价格已经偏离供需基本面时候,人们往往反而夸大其走势,在走高的时候过分看好,在走低的时候过分看低。回想一下历史,就在几年之前石油价格超过100美元/桶的时候,当时不少机构继续看高,甚至一家俄罗斯石油CEO在石油价格高位以稀缺性论证石油必然走上250美元/桶,其结果如何呢? 如果从成本来考量石油,那么油价下跌到多少,就会导致供给出现萎靡呢?根据媒体报道,国际能源咨询公司WoodMackenzie的测算原油价格油价跌至45美元/桶,从原油生产成本角度衡量,全球0.4%的供给商不赚钱。即使真到40美元/桶,也仅有1.6%的世界石油供应商不赚钱,而且很多供应商即使生产是在亏钱,但是由于一次性关闭成本太高,也还是会继续生产。从这一数据很容易得出结论,就是油价继续下跌对于供应商来说问题不大,但是这一测算忽略了影响商品供需的因素不仅仅在于价格,更在于边际价格对比,对于沙特之类国家,边际成本几乎趋近于零,而对于很多国家来说,石油抵于50美元,边际成本就开始体现其效应。 也正因此,当前石油价格虽然波动较大,最终也遵循供需平衡原则,目前暴跌主要源自供给方面对于价格的不敏感,主要是沙特主导的欧佩克国家不减产的决定在推动。这一决定看似“焦土策略”,其实背后也存在经济理性,那就是以牺牲眼前经济利益来换取竞争对手的更大牺牲。随着欧佩克维持其不减产的承诺,一些对于价格更为敏感的供给方自然会逐步退出市场,从美国小产量油井,再到中等规模油厂,甚至波及页岩行业等替代竞争对手增长放缓甚至退出市场(例如近期新能源汽车特斯拉股价也出现下跌,该公司CEO马斯克也预计公司在2020年之前不会盈利)。随着竞争对手退出,市场份额得到稳固,那么无论欧佩克是否减产,届时石油价格价格自然会回升。 说完供给方,再看需求方。低油价总被解读为消费者减税,让生产者损利,一切问题似乎都是供给方,事实上问题很难如此绝对。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程度运行到今日,最终将每个个体都裹挟其中,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同时有供给方与需求方角色,只是比重不同。如果供给方日子难过久了,需求方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实际上,如果油价继续走低到一定程度,那么可能引发经济系统的混乱,那么不仅对于全球经济增长不利,最终也会拖累消费者的效应。不论是产油国可能的金融危机,还是石油行业长长的上下游链条,其可能的负面冲击都尚未被充分认知。目前各国已经开始感受了通缩来临的寒意,随后也甚至可能出现油价暴跌之后的暴涨。前面说石油价格回归到1979年水平,但是正在1979年之后,随着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变化,石油产量急转直下,从580万桶每日骤然降低100万桶以下,导致原油市场平衡被打乱,油价从13美元/桶涨到34美元/桶,这不仅酝酿成第二次石油危机,甚至导致了欧美经济80年代的严重危机。 前车之鉴在前,不得不令人警惕。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之一,就是厌恶波动,而波动正是系统性不稳定的根源,油价的过分波动自然也不例外。低油价并非全然是好事,目前非常规趋势其实已经打破很多既定安排,无论公司还是国家,除了庆幸捡便宜逢低抄底之外,更应该未雨绸缪,为低油价的可能危害做好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