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月CPI和PPI的变动情况。CPI同比涨幅降到1%以下,只有0.8%;PPI同比降幅则扩大至4.3%。从这第一个月的情况,我们可以预见,今年全年的物价涨幅都不会高。 在1月份0.8%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0.5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0.3个百分点。在2014年1月,翘尾因素为1.5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是1.0个百分点。去年2月以来,每月的CPI环比涨幅都不大,而且为负的月份也不少,这使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低,全年都将是如此,今年几乎每个月的翘尾因素都比2014年时低。而今年1月新涨价因素低,则使全年的新涨价因素起点低。从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今年CPI涨幅不超过2014年的可能性非常大。2014年全年CPI同比涨幅为2.0%,如果没有太大的变数出现,2015年的涨幅将低于2%。同理,2015年PPI继续同比负增长,全年降幅扩大至2%以上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CPI涨幅降至1%以下,而PPI降幅继续扩大,使很多人更加担心通缩的风险,主张货币政策更宽松的声音越来越大。但我们认为,目前通缩的风险并不大。 在理论上,通缩被认为是有害的:一方面,通缩意味着东西越来越便宜,那推迟购买会更有利,这会抑制消费意愿;另一方面,通缩会使企业利润减少,从而抑制投资意愿。但是,这两种情况现在都没有发生。物价涨幅下降并没有抑制人们的消费意愿,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1.5%,只是略低于前几年。企业的盈利情况的确不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大幅下降,但这并不是PPI下降导致的。现在的情况是,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降得比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生产资料价格降得比生活资料价格快,这就是说,PPI下降使企业的成本降得比销售额更快,应该是有助于企业盈利状况改善的。企业盈利情况不好,投资增速下降,并不是由通缩导致的,而是另有原因,产能过剩是主要问题。 显然,物价涨幅下降并没有带来现实的危害,所谓通缩的风险并不值得担忧。而且,我们不能将物价涨幅下降等同于通缩,目前CPI涨幅虽然比较低,但仍然为正。较低的CPI涨幅有利于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也有利于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是宏观经济政策理应追求的目标。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GDP增长率平稳化,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使物价涨幅维持在较低水平变得更加重要。 2005年以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提出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涨幅控制在一个目标值以下,最高的达4.8%(2008年),最低的也有3%。往年的物价调控目标都比较宽松,而且很多年份未能完成,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这是货币宽松、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今年,维持CPI低增长的条件很好,那么,物价调控目标可以适度从严,应将CPI涨幅控制在2%以下,以适应经济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