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不是万能药 杨涛 央行[微博]自2月5日起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引起了各界的广泛热议。综合来看,本次货币政策既在市场预期之中,又有些超出预期。前者是因为前期的货币政策操作,已经体现出进一步应对经济下滑、提高相机抉择中的适度放松倾向;后者则是选择降准的时机和力度,也比预期更加积极主动一些。 应该说,央行本次降准延续了去年11月降息以来的政策思路,其背后可能基于几方面的原因。 此次降准,显然是在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较多变化情况下出台的。首先,是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速的下滑,使得宏观经济中的潜在通缩风险不断积累,需要货币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虽然今年1月以来实体经济似有好转迹象,但主要指标仍然不容乐观。 其次,是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之后,全球金融市场和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波动和分化,如美元走强、货币政策趋紧;欧元低迷、货币政策扩张。更加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对我国产生了多元化的外部冲击,如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资本,进一步向美国转移和集聚,也影响到了国内的流动性。例如,去年第四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912亿美元,创出了新高;同时,资金流出导致外汇占款收缩,去年12月末,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下降达1289亿元,创下有纪录以来最高水平。此外,春节等因素的短期影响,也对流动性产生更大的压力。 还有,是在流动性趋于紧张的背景下,微观主体的信用状况出现更加严重的挑战。例如,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的不良贷款率1.64%,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29%,两项数据均高于2013年数据。标普在2月5日发布讯息,认为银行业信用表现恶化的趋势将在2015年持续。就企业来看,2015年地方平台类投资企业发生负面信用事件的概率将会增大,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区域及行业集中度高,业务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在经济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其信用风险上升较快,出现信用事件的概率明显上升。总的来看,虽然自2014年以来市场对于信用风险事件的担忧也确实在减轻,但是如果许多外在因素发生变化,如资本进一步外流、企业与金融体系的信用问题上升等,则可能出现更多的问题。 最后,本次降准也体现出央行一直强调的“定向”和结构性特征。如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以看到,虽然2015年央行的“稳健”货币政策可能走向“中性偏松”的状况,但是仍然以相机抉择下的“松紧适度”为主,不会产生大规模的货币政策宽松趋势。另外,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也表示,“货币政策可以为结构性改革提供空间和时间,但不是万能药,应将政府干预与央行的逆周期调控和宏观审慎政策区分开来。”因此,在经济体系中结构性矛盾众多的情况下,也不应对货币政策寄予太高的期望,而应充分运用财税政策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