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已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两大全局性风险隐约可见。为此需要宏观调控做好稳增长三件事:督促已批复投资项目全面开工、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主导人民币适度贬值。如果实施顺利,经济稳增长组合拳将对钢材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
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下滑,接连跌破两位数和8.0关口,2014年经济增速已经回落至7.4%,首次低于预期目标。新年伊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需求不足,凸显产能过剩。已经发布的2015年1月份两大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均在50下方,其中国家统计局PMI指数为49.7%,这是27个月以来官方数据首次显示中国制造业陷入收缩。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0.8%。其中进口大降19.7%,尤其是重要大宗商品进口数量也有较多下降,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内需求确实低迷;而出口下降3.2%,为10个月来首次下降,则显示了今年外需形势不容乐观。受其影响,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继续回落,个别季度经济增速甚至可能低于7.0%。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从全球来看,主要是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增速放缓,以及一些国家货币大幅贬值等,致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趋紧。前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预测,将2015全球增长率再次下调至3.5%,比前期预测(2014年10月)又降低了0.3个百分点。从国内来看,主要是房地产市场走向的不确定性和地方债务高企,增加了一些变数。因此李克强总理强调,2015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可能更多。
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对于各方面的负面影响将会逐步显现。其中最大的全局性风险有两个:
一是严重的财政压力。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增速为8.6%,其增速创下23年来新低,首次进入到个位数区间。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总量需求不足,加剧产能过剩,一些企业因此利税减少和亏损增多。据统计,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仅比上年增长3.3%,有较多回落;其中12月份实现利润同比下降8%,降幅比11月份扩大3.8个百分点。企业利润减少,无疑会影响财政收入。
此外,政府财政收入减速,更在于地方政府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而使得卖地收入大为减少,而现阶段卖地收入要占据地方政府收入的35%。据统计,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比上年下降14%, 土地成交价款增长略有下降(-0.1%)。受其影响,2014年地方一般公共财政收入(本级)增长9.9%。也是2003年以来增长速度首次回落至个位数。由于2015年土地出让收入有可能会负增长,因而形成对于依赖土地拍卖收入的地方政府财政更大冲击,形成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更大不确定性。
财政收入过快下滑,势必影响一些必要支出,影响一些到期债务还本付息,进而产生消费、投资与资金链的多重风险溢出。
二是迟早会产生就业冲击。经济增速持续下行,需求不足引发库存积压严重,企业因此效益下降甚至严重亏损倒闭,迟早会对就业产生冲击。汇丰银行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分项指数中,就业指数已经连续15个月在50下方运行,就业人数持续减少,显示了中小企业就业问题不容乐观。
二、经济稳增长必须做好三件事
由此可见,稳定经济增长,防范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尤其是避免陷入通货紧缩泥沼,是现阶段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和更紧迫目标。因此在稳增长、调结构与促改革三者关系中,应以更大力度稳定经济增长,并以此提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的更大空间。因此当务之急,中国宏观调控是要做好三件事。
一是督促已批投资项目尽快开工。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增加有效投资。这是因为目前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占据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半壁河山,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短时期内难以替代。为此有关部门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密集批复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加上172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环境保护方面“大气十条”和“水十条”所覆盖的投资项目,粗略估算总投资额已有数万亿元之多,其投资力度应该是前所未有。当然,这些投资都属于国民经济短板领域投资,不仅可以拉动当前国内需求,还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而不会加剧产能过剩。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上述投资项目必须在2015年上半年内迅速开工,形成实实在在的建设施工量,推动钢材、水泥、工程机械等投资品消费量的稳定增长,这应当成为今后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否则,就不能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有效投资,难以产生拉动生产与消费的强大基础,经济稳增长将大打折扣。
二是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总体来看,世界主要国家央行都在实施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通货紧缩,推动经济增长。不久前欧洲央行推出欧版QE,估算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将超过1万亿欧元,预计日本央行货币宽松亦会加码。受其影响,瑞士、加拿大、土耳其、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央行相继加入宽松潮,美联储有可能因此推迟加息,致使全球货币战争硝烟弥漫,势必要求人民银行降息、降准,以适应潮流,承担相应的对抗通缩责任。
另一方面,已批复投资项目尽快开工,需要数万亿的资金支持。如此之多的建设资金从何处来?除了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强各级政府财政对于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以及深化改革,增强民间资本进入政府主导项目的积极性外,也必须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去年末和今年初人民银行有过一次全面降息与降准,以及多次定向降准,但力度远远不够。因为目前中国存款准备金率仍然接近20%,为世界各国前所未有,大量资金被冻结不用,实际上是宝贵资源浪费;现在中国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超过5%,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接近零的利率水平,由此加大了中国经济发展成本。所以2015年内人民银行还应当数次全面降准和降息,要使我们的存款准备金率逐步回归正常水平,金融机构利息水平也要逐步向发达国家靠拢,不可差距悬殊。
降低中国金融机构贷款利息水平,有利于降低投资成本,增强投资项目和其它经济活动盈利前景,因此可以更大力度地刺激各方面有效投资,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效应巨大。不仅如此, 拉近与发达国家的利息水平,还能够未雨绸缪,防范境外“热钱”的再次大规模涌入,减少未来中国经济波动。
三是主导人民币适度贬值。 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外贸出口增速持续回落,今年1月份更是出现负增长,究其原因,除了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外,还在于持续多年人民币单边升值的累积效应。因此,推动人民币适度贬值,也应当成为我们支持出口,化解经济下行压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而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财政赤字扩大、国际收支盈余下降、外汇储备减少,以及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则开辟了人民币继续贬值空间。有关部门应当因势利导,主导人民币适度贬值。当然,人民币贬值也要掌握节奏,当一次贬值幅度过大时有关部门及时进行干预,实现有管理、双向波动的适度贬值,避免因为人民币贬值幅度过大、速度过快而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负面影响。总体而言,2015年内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控制在3%左右,最多不要超过5%。
三、稳增长组合拳产生钢材市场积极影响
由此可见,确保已经批准投资项目全面开工、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主导人民币适度贬值,将会成为今后稳定经济增长的组合拳,成为宏观调控主要手段。如果实施顺利,势必会对年内钢材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投资项目全面开工显著增加钢材需求。如上所述,有关部门已经批复的投资项目金额高达数万亿元,如果能够在2015年内,尤其是上半年全面开工,势必产生巨大的投资品购买力。受其影响,2015年中国钢材需求会有较多增加,预计全年实际粗钢消费(不是表观消费)将在9亿吨左右,比上年增长3%以上。要是一切顺利,其投资项目开工对于钢材需求的提振效应将在今年2季度逐步现象,下半年市场形势明显强于上半年。
人民币适度贬值有利钢材出口。由于国际市场钢材需求增加、中国钢材竞争力较强两大因素的推动,2014年中国出口钢材9378万吨,比上年增长50.5%,为历史最高水平。因为上述两大因素的继续存在,以及人民币适度贬值,因此可以对冲含硼钢材出口退税取消的负面影响,中国钢材出口竞争力有增无减,实现2015年中国直接钢材出口的较大规模水平。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份全国出口钢材1029万吨,同比增长52.1%,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钢材出口量将接近1亿吨。
资金宽松环境间接利好钢材市场。虽然中国钢铁全产业链属于过剩行业和高污染行业,其资金流入仍然受到很大抑制。但更为宽松的资金环境,仍然会使得钢材市场感受到间接利好。这主要表现在已批复投资项目大量开工,所形成的巨大钢材采购与资金支付;还表现在巨大数量钢材出口,所产生的对于国内钢材的采购与货款支付等,致使大量资金进入钢铁产业链与销售领域,形成钢材市场间接利好。
需求增加拉动粗钢产量稳定增长。2014年中国统计粗钢产量为82270万吨,比上年增长0.9%。受到新一年内国内需求与出口需求两方面的推动,预计2015年中国粗钢产量继续稳定增长。其中统计产量85000万吨左右,比上年大约增长3%。如果将部分为纳入统计得产量考虑在内,2015年中国实际粗钢产量将接近9亿吨。
中国粗钢产量的继续稳定增长,将为铁矿石需求增加提供坚实基础。又由于世界矿业巨头价格优势明显,以及国内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需要,2015年中国铁矿石需求份额将进一步被世界矿业巨头挤占。如果2015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到岸均价在80美元/吨左右,预计全年铁矿石进口量超过10亿吨,再次增长10%;如果2015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到岸均价跌至70美元/吨以下水平,全年铁矿石进口量就有可能达到或接近12亿吨,增长3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