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两会如期召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这彰显了我国政府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推进节能减排、改善消费环境的努力。 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我国政府和油品生产供应企业自本世纪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正是在政府标准更高、监管趋严、企业产品升级、消费者支持的多方努力下,我国油品质量在短短10余年间,以百米跨栏的速度,持续冲刺更高标准和更优品质,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品质升级:13年连跳5级 油品升级是一个国家提高油品质量最为直接的举措。 2003年,我国汽油质量升级为GB17930-1999无铅汽油国家标准。如今,我国油品质量升级已经走过13年历程,历经从国I到国V的5级跳跃。13年来,消费者看到的是从I到V一个符号的改变,看不到的是在这背后,炼油企业装置、配套设施改造、脱硫环保新技术的研发、不同区域升级油品供应协调的庞杂系统工程。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石油千方百计解决资金、技术及成本上涨等难题,坚定地在我国油品质量升级之路上跑步前进。 根据国家能源局估算,2014至2017年,全国主要炼油企业将共投入1926亿元进行油品质量升级改造。而在过去的8年间,中国石油已经投入数百亿元用于油品质量升级。 油品升级也是企业科技水平的较量。值得一提的是,为提供更加质优价廉的产品,中国石油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通过自主研发形成了以DSO和GDS技术为代表的清洁汽油生产技术体系,缩短了装置建设周期、减少了项目投资,实现了可灵活切换生产国Ⅳ和国Ⅴ车用汽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成本支出。 为进一步节省升级时间,中国石油炼化企业打破常规项目建设程序,优化组织运行方式,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将国Ⅲ标准升级到国Ⅳ标准,而相同历程欧洲地区用去整整5年时间。 目前,中国石油所属14家炼厂已经全部实现国Ⅳ标准汽柴油的油品升级工作,部分炼厂已经率先达到国V标准。 标准每升一级,污染减少30%。油品升级在环保方面的成效,北京的例子最明显不过。2006年,北京实施国Ⅲ标准后,全市机动车尾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前一年实施国Ⅱ标准时减少了2480吨;而实施京标Ⅳ标准后,每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又较国Ⅲ标准时减少1840吨。 品质管控:全覆盖、全项目、全流程 如果说油品升级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阶段性工作,那么在炼化、储运、销售等各生产经营环节的油品质量控制和计量管理则是持续提升的,中国石油从未间断。 作为油气供应产业链的“临门一脚”、企业形象的“窗口”,中国石油销售业务强化“以质取胜、以量取信”的经营理念,严格标准,精益求精,努力实现质量无缺陷、计量无差错,用诚信经营提升中国石油的品牌形象。 数据显示,在国家成品油质量监督抽查中,中国石油销售企业抽检合格率稳定在100%。而在2013年、2014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顾客满意度手册中,中国石油加油站满意指数连续两年位居行业第一。 理念先行,程序至上,业务驱动,预防为主——重组10余年来,中国石油销售业务秉持这一原则,目前在质量计量管理上形成了一整套体系。37家销售企业按照ISO9000标准要求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全部通过第三方认证;基本形成“全覆盖、全项目、全流程”的质量计量监控体系,哈尔滨、乌鲁木齐、上海三个质检中心的成立,实现了集团公司级质检中心在销售系统从无到有的突破;建立了销售企业分析化验体系,34家成品油销售企业均建立了中心化验室,468座在用油库均设有化验室。 在管理模式日趋完善的同时,销售系统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受信息化推进的影响,已经有1.8万名专职计量员并岗转岗。计量员的“消失”,缘于中国石油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实现从油库到加油站的体积计量。目前地罐交接这一新计量方式已占中国石油加油站总数的90%。先进计量设备也在各加油站大显身手,液位仪、便携式自动测温仪、流量计等在油站广泛应用,逐步实现了从手工计量到自动计量、由静态计量向动态计量的转变。与此同时,管控模式的信息化也建立完毕,通过油库、加油站、二次配送、化验室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应用,基本实现加油机在线加油、系统实时监控。 品质追求:挖掘潜力永无止境 提高油品质量,我们始终在路上。 不可否认,尽管成品油品质已经在短短的10余年间实现了“五连跳”,但目前来看,我们的升级之路并没有走完。距离2017年年底全国范围内汽油国V标准全面推开还有一大段路要走。从国家整体层面看,汽油质量规格中,石油企业下一步除了要继续攻克硫含量这一关键指标外,降低烯烃、芳烃和苯体积也是今后持续努力的方向。与汽油相比,柴油的进步空间更大。 同时在营销终端,围绕油品质量计量发生的问题和纠纷仍然存在,重大媒体事件时有发生。针对服务质量的投诉也未能避免。从油品质量计量到服务质量,石油企业还有提升空间。 中国石油已经明确,要继续加快油品升级步伐,提升汽柴油质量,为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特别是要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针对“质优价优”消费者可能不买账的问题,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降低企业油品升级成本,在赢得消费者支持的同时,也提升企业的利润水平,实现一举双效,企业和消费者共赢。 在2014年的中国石油销售企业精细化管理会议上,销售领域则明确提出:到“十三五”末,销售产品合格率100%,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持续稳定在100%;计量过程全面实现自动化和数字化,计量准确率达100%;油品损耗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服务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品牌影响力行业领先;重特大质量计量事故为零。 作为重要骨干央企,中国石油将继续主动履责,积极配合政府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在更高标准、更严监管下,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进步,保护资源和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同时,进一步加强质量计量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充分利用上下游一体化优势,把资源优势、品质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以质取胜,争取市场主动。这既是企业公民的担当,也是技术和实力的体现,既是一种挑战,更是发展的新机遇。 油品升级须三方给力 近年来,我国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对清洁能源和油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汽柴油的质量指标逐步向国外先进水平靠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积极推进油品质量升级改造,目前已经能够生产供应国Ⅳ、国Ⅴ标准汽柴油,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的需要。 从环保角度分析,影响我国成品油质量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没有先进的标准,而在于标准执行尚不严格。目前,京津冀、上海和广州等地供应的国Ⅴ标准汽油,其质量水平特别是硫含量水平,已经和环保要求最为苛刻的美国加州地区大体相当。然而在标准执行上,按照国家规定,今年1月1日起,全国车用柴油统一执行国Ⅳ标准,但部分省份仍然允许普通柴油在加油站销售流通。而这两者排放水平相差悬殊,国Ⅳ标准车用柴油硫含量仅为50ppm,普通柴油硫含量却高达350ppm,同时两者价差达到370元/吨。此外,受利益驱动,部分小企业生产并销售非标准的调和油,其质量和排放水平更加堪忧。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油品质量升级增加的成本由谁承担仍然存在争议。在油品质量升级改造、保护环境问题上,国有大型企业责无旁贷,但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包括企业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更有力地推进环保工作和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应当建立合理的共担机制。欧美、日本等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通常采取税收、贷款优惠和产品优质优价等措施,鼓励企业升级改造。比如在税收方面,英国在2000年推出超低硫汽油和柴油时,分别给予了每吨175元人民币和307元人民币的税收优惠,而德国在2001年推出硫含量低于50ppm的汽柴油时,分别给予每吨175元人民币和155元人民币的税收优惠。 综上所述,要加速油品质量升级,更好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亟须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按照市场规律共同出力,三者缺一不可。政府层面,不仅要稳步提高汽柴油标准,更要加强监管,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确保标准真正落地生根,营建起良好的市场秩序。对于具备油品质量升级条件的炼化企业,可以通过税收减免和补贴等手段,比如在成品油消费税中单独设定油品质量升级专项基金等,有针对性地降低企业升级改造成本。企业层面,要通过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深入挖潜增效等措施,持续降低升级改造成本。而在消费者层面,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成本上升的一部分也要传导到最终的油价上,由消费者承担。而三方所承担的比例,需要考虑三方的承受能力。未来油品定价可考虑差别化定价,优质优价。 (作者:祝昉,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副主任 采访整理:顾虹) 油品质量大家谈 为炼厂提供最优方案和服务 石化院庆阳石化、长庆石化催化汽油加氢项目负责人 赵秦峰 2013年,大家都很少能在办公室看到我,因为“中国石油国IV汽油质量升级技术推广”重大推广专项中,我们要为中国石油采用自主研发汽油加氢技术的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步伐最快的庆阳石化油品质量升级项目要给其他采用自有技术的11套装置建设和开车提供模板和借鉴,我们作为开车保障团队的技术服务人员,得一直盯在现场。庆阳石化是首家采用全流程自主汽油加氢技术的企业,开车经验一穷二白,很多同事都替我们捏了一把汗。那段时间压力太大了,技术服务覆盖了汽油加工方案的量体裁衣设计、装置问题诊断及优化运行指导、装置标定指导等技术应用的全过程。还好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个硬骨头啃了下来。 两年多来,我们制定的技术服务工作体系高效运行,为25家炼化企业提供了汽油加工方案,编制了7家企业的14份中试评价报告,编制了7家企业装置设计基础数据、操作指南……粗略算了一下,平均单套装置我们提供35至40天的开工及初期优化调整,以及7至10天的标定现场技术服务,除了不定期的回访,还要针对现场突发问题快速响应。 庆阳项目首战成功,长庆项目完美收官,看到采用自主技术的企业产出合格的国IV汽油,我们非常欣慰。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能为改善我国的空气质量做点事情再苦再累也值了。 以技术创新提升能力 石化院汽柴油加氢研究室 鞠雅娜 2006年入院工作起,我便投身于DSO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开发,攻关的核心就在于如何开发高性能催化剂。 创新源于不断思考和探索。我们首先通过大量实验积累了丰富的数据。作为催化剂研发负责人,我发现尽管有些炼厂FCC汽油的硫含量差别不大,但采用同一催化剂的脱硫效果却不尽相同,达到相同的脱硫率时,辛烷值损失差异较大。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差异?在查阅大量文献、反复试验,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我们找到了症结所在。 找到了症结就需抓紧时间对症下药,经过与项目成员多次讨论,考虑在现有加氢脱硫单元后再增加一个后处理单元,通过开发专用催化剂来脱除再生成硫醇和其他微量硫。思路有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开发催化剂了。 从粉体筛选、载体制备到活性金属负载,研究任务紧迫、繁重,为尽早完成催化剂定型,近2年时间里我们项目组成员放弃了节假日来单位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组经过多次实验,及时讨论试验情况、调整方案,解决试验中出现的问题,终于成功研制了加氢后处理催化剂,进一步降低了产品辛烷值损失,同时加氢脱硫单元苛刻度降低,效果十分显著。 作为入院最早的一批员工,虽然我们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但我们始终把自己当成技术创新的实践者,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出厂“令牌”重如泰山 锦州石化质检部成品站成品班班长 刘景辉 我是质检部的一名老兵,所在的成品班负责成品油出厂封罐和抽检项目的检验。油品质量升级后,对产品各项指标检验工作更精细了。为避免油样受污染,留样瓶、采样瓶要经多重清洗,采样器具都是专样专用。在对一封罐的国V汽油样品进行辛烷值测定时,我们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 为消除检测中的人为误差,除加强检测仪器的维护保养外,还要经常进行标准样品检测,参加实验室比对,确认装置的检测能力。 质量检验相当于生产的眼睛。通过对装置馏出口产品的质量分析,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当分析数据出现异常,及时将质量波动反馈给车间和生产技术处,使车间及时做出相应调整,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下一道工序。 当遇到出厂产品检测结果不合格时,我们会及时反馈给生产技术处,由其安排油品车间对产品进行调和。 作为手握产品出厂“令牌”的质检人,严格把好原材料进厂质量关、出厂产品质量关,确保分析数据准确无误,保证出厂产品质量合格率100%,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严守进出存三关 西北销售西固油库质量计量监测中心主任 魏奕 西北销售西固油库位于甘肃兰州,承担着疏通兰州石化后路,承接西部管道来油,为兰成渝、兰郑长管道备油等职能,是一座重要的中转库。成品油仓储过程中保障油品质量关键要把好进出存三关。 首先必须确保入库油品数质量合格,这是油库数质量管理的前提。不论是炼厂入库,还是管输入库,必须获得有效的质量传递。其次就是控制保管损耗,通过执行“1-3-30”方法控制损耗。“1”即每次计量操作、计算做到准确无误;“3”即严格执行静罐3日量制度,了解非动转罐数量变化情况;“30”即组织好每月盘库,及时发现数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提高。最后油库在油品发运中,坚持先进先出,缩短油品保存期,做好出库化验。 绝不在路上“掉链子” 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河南分公司郑州配送中心驾驶员 刘振平 为了提高配送效率,确保油品准点送达目的地,依照每天的配送计划,要根据线路远近、道路状况等因素,避开高峰期拥堵,在纸上规划出最省时间、最安全的配送顺序。油品装好,一切准备就绪后,踏进驾驶室、系好安全带,出发前往油库。 到油库后,严格执行油品接卸流程的规定动作,戴上安全帽,到达指定鹤位,安装好静电接地带、油管……每一个步骤都要严谨、到位。为确保油品数质量达标,还要和油库计量员一起测量出库密度等,产生疑问时相互沟通、复测,确保油品质优量足出库。 当油罐车驶进加油站后,要与计量员一起取样、测量、读取液位仪,并把各种数据记在小本上,最后将自己测算的结果和计量员的进行对比,不能有一丝马虎。 不让一滴劣质油下海 东北销售大连分公司质量计量部经理 谢明田 2014年,我所在的团队中转检验进港、下海油品1975批次1.0188万项次,调和质量卡边油品121.41万吨,检验数据准确率100%;铁路入库损耗率比上年下降0.2%。 20余年的工作经验练就了自己的好眼力。2014年冬季,某船装载柴油超差12.915吨。我看到两个装船油罐油品温差相差20摄氏度之大,即判定温度测量不准造成差量。经查看计量数据后,安排人员复测油品温度,发现多点测温分舱计量后船量增加23.172吨,温度相差4.2摄氏度。2012年冬季,某炼厂生产的低凝点油品第一次进港。接到检验任务后,我组织部门员工开会分析了质量风险,高度重视新品种进港检验。检验发现,该批油品冷滤点指标检验不合格,及时避免了一起质量责任事故。 把好最后一道关 山东销售公司济南第18加油站值班长 张玉洁 每次来油,我都要跟油罐车司机一起核对油品号、卸油号、锁号、钥匙号,只有这四号核对好了,我们才能开始下一步工作。第二步就是用底部取样器在油罐车底部取一升油倒入量筒内,对油品色泽、气味、水杂等进行外观检查,这些没有问题才可以进行密度对比。将油品倒入数字密度计中,密度计会自动读取油品试验温度、密度、油品温度,通过这些数据计算油品标准密度,与油品出库单的标准密度做对比,误差在规定范围内, 才可以收油。 油样都要装入取样瓶,由司机、值班长签字,标明日期,进行留存,当同油品再次卸油时,才能将上一批次油品的油样进行回罐。在销售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都可以检验留存油样,面对顾客投诉,这也是有力的证据。(整理:杨雯 王巧然 周慧颖 黄海 马磊 闫国花 张金玉 范奕辰) 油品科普 您是否也有这些疑问? 疑问1:如何直观辨别油品质量? 答疑:一是看颜色。质量合格的油品一般是清澈的,表面没有漂浮物,中间没有悬浮物,底部没有沉淀物,无分层和浑浊现象。反之,油品出现浑浊、分层、有悬浮物、有沉淀物等现象,说明油品有质量隐患。 二是嗅气味。劣质的汽油嗅起来有刺鼻、熏眼、恶臭等刺激性气味。劣质的柴油有煤油味、焦味、臭味等其他不正常的气味。嗅气味时,不要直接用鼻子对准油品闻,应用手轻轻扇动容器口嗅其气味。 疑问2:同一品号的油品,为什么在不同加油站颜色会不同? 答疑:油品的色度与原油的性质、加工工艺、精制深度有关。炼厂不同、加工工艺不同,油品颜色会有所不同,与油品质量无直接关系。 国家标准中对油品颜色没有明确界定。单纯靠颜色来判断油品质量是否合格并不科学。如同样是合格的0号柴油,由于原油来源不同,产自不同的炼油厂,炼制工艺不同,油品的颜色就不同。如国有大型炼油厂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比较先进,精制深度高,生产出的0号柴油颜色就呈淡黄色,而地方小型炼油厂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不够先进,洗脱深度不够,生产出的0号柴油颜色就呈深黄色。以上油品都是合格产品,只是在颜色上有差异,不影响使用性能。 疑问3:有顾客怀疑油里面会被人为掺水,有这种情况吗? 答疑:如果出现人为掺水,油水会出现分离,车辆会立即出现故障,无法点火或立即熄火。按中国石油的质量管理要求,加油站每周必须进行一次储油罐底水高测量(大雨大雪天气增加水高测量的频次),一旦发现有水立即进行抽排处理;定期对油罐进行清罐处理,防止油罐水杂超标。 疑问4:加油后车辆无法启动,是不是油品质量问题造成的车“发呆”? 答疑:加油后车无法启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电路故障和油路故障。电路故障包括保险损坏、电路板有问题、启动机损坏、汽油泵损坏、电路老化、点火开关损坏等。油路故障包括滤芯不过油、火花塞有积炭、空箱加油对汽油泵造成损伤等。中国石油加油站的油品都是经过油库检验合格后才发油的,请您对油品质量放心。当车辆发生“发呆”现象时,建议您排查电路故障和油路故障,将问题车推至安全区,等待专业人员到来诊治“病车”。当然,您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车辆“发呆”:使用中国石油品牌“动力车、快乐车”系列的汽油添加剂、“昆仑之星”汽油复合剂以及“AET”油路通、电喷劲等可改善或规避车“发呆”现象;不要等油箱跑得一干二净再加油,最好在油箱剩余三分之一的油时就加油。 疑问5:油耗突然增加是不是油品质量的问题? 答疑:出现油耗突然增加的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人的原因。驾驶人员操作不当可增加油耗。例如,猛踩刹车,未按合适的发动机转速换挡,使用汽车音箱、车用电冰箱、电加热杯等车用电器频率增加,都会导致发电机工作时间增长,增加油耗。二是车的原因。车的载重增加会增加油耗。例如,后备厢放置物品较多较重,载人数较以前有所增加会致油耗增加。车辆出现故障,如缸压、胎压不足,空气滤芯、汽(柴)油滤芯堵塞或损坏,氧传感器工作不正常,喷油器滴漏等会增加油耗。三是环境的原因。因道路不平、经常堵车、夜间行驶增加等导致汽车长期低速行驶均会使油耗增加;风速大、上坡多会导致汽车阻力增大,使油耗增加。天气变化还会使汽车机油的黏度达不到发动机的要求,发动机运转不畅增加油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