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席了几场投资讨论会议,看到现在很多的传统企业都已经展开互联网思维的培训,现在讲互联网思维培训的老师,忙得不可开交.传统的企业家都开始恶补互联网思维,甚至有的朋友学习了互联网思维的培训之后,在朋友圈都已经展开了销售.可见互联网可怕的渗透力和传统企业适应互联网思维的强烈需求. 李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业4.0”和”互联网 ”战略是传统企业转型的要绝.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要么适应互联网时代,要么被互联网革命所颠覆. 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是传统的工业企业.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英国开创的工业革命,是以机器为动力的革命,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为核心,讲究的是规模效应.所以企业家所关心的是不断的进行规模扩张,企业规模越大,则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越高,所以工业时代的主导力量是公司.一切以企业的生产制造为核心. 美国的经济则有两个发动机.第一个发动机是华尔街.掌握华尔街的是大金融家,即像高盛,摩根这样的投资银行.美国的第二个发动机是创新.这种创新既包括传统行业的创新,比如页岩气革命,也包括技术创新,比如生物制药,基因工程.,智能医疗.还包括消费创新,比如苹果,特斯拉的创造需求.而美国的这些创新又与华尔街结合起来,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分散创新风险,推动创新企业发展.所以我们看到美国的互联网创新企业的估值水平都很高.而传统企业估值水平则很低.这种现象如果放在中国股市,则会被分析师认为是泡沫.这就是投资观念的不同.那么谁是正确的呢? 本人认为,只要互联网的创新,能作到鼠标和水泥项结合,为行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创造出新的需求,能为企业创造出利润,那么创新就是有价值的.而中国企业将互联网与工业相结合,形成的工业4.0,将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4.0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Industrie4.0)最早是在 2011 年德国汉诺威博览会上,由三位大学教授提出来的。在 2013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也被广泛地讨论了。制造业在德国的国民经济中(创造的价值)占26%。作为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战略发展方向.所以这是一场有组织的革命。德国的机械设备制造协会(VDMA)、电子工业中央联盟(ZVEI)和信息通讯新媒体协会(BITKOM)有史以来第一次搭建了一个联合工作平台,2013年4月开始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协调已有的和要开始的研究项目。在德国,工业革命是如此认定划分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从18世纪末开始,蒸汽机逐步取代人力。 当时,机器采用集中动力驱动,动力从上空的动力轴通过皮带传给机器。机械制造,之前已开始有分工,但直到采用新动力方式,才开始如今天的形态。机床制造,作为一个行业,最早从英国开始。“Madein Germany”就是当年英国人在德国人造的机床上贴的(作为劣质品的)警告标志。 第二次工业革命,流水线生产。始于1913年美国人福特采用流水线制造汽车,规格化生产,成本大大下降,价格从850US$降到370US$。但同时也大大地放弃了个性化。机器和流水线开始逐步由电驱动,更易控制。 第三次工业革命,自动化。始于1974年。当时在德国一个小地方(Neuhausenim Enzkreis)的一个小企业(KlaschkaGmbH)研发出了由集成电路制成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逻辑,相对继电器组成的控制器,可以更方便更灵活地更换修改,迈出了微处理器控制工业应用的第一步。但当时正值冷战,没有人想到这个小东西会对工业生产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以致值得称之为革命。以后,硬件水平、集成度不断提高,采用了C语言和更高级的编程语言,不仅可以描述简单的与或逻辑关系,还可以描述各种复杂的控制策略(PID、自适应、自学习等等),现在已被广泛使用,几乎无处不在。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汽车工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一项耗资500万US$的调研报告“改变了世界的机器”说,日本汽车工业之所以能在20年里抢占世界三分之一市场,除了“苗条”(零库存)工厂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广泛实现了装配自动化,机器人辅助的装配大幅度地提高了质量与生产率,因此,今后美国和欧洲的汽车工业很难与之竞争。但是,德国的汽车工业挺住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德国的机器人中都装有PLC,程序可以灵活地不断更换改进。 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目标则是工厂智能化Intelligente Fabrik(SmartFactory)。 中心:让网络技术进入制造业。 背景:今后制造业将面临的形势——紧缺的资源、能源转变、员工年龄结构改变、全球化。 技术基础:网络和空间分布系统、顺畅的通讯,宽带速度达7000Mbit/s。 特点:灵活易变、高资源效率、考虑人类工程学、以及使企业与顾客、业务伙伴最紧密地结合。 第四次工业革命设想的变革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工艺与信息技术融合 目前所说的数字化工厂,首先强调的是生产计划数字化和大量使用各种计算机辅助技术:CAD、CAM、CIM、PPS(生产计划控制系统)、PDM、DMU(数字试验模型)、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等,较多地是基于一个相对固定、由上而下的生产集中控制系统。而新的革命强调的则是分散,降低集中控制度,增加生产设备的自主控制,把分散的自主的智能化的制造设备,通过网络的形式紧密地联接在一起,具有更开放,更积极通讯的系统结构,更具动态性和灵活性,从而能发掘出更多优化的可能,估计可以提高生产效率30%。其中,CPS将起一个核心的作用。CPS——Cyber-Physical System,网络实体融合控制系统是一个由传感器、控制电脑、执行器以及网络组合的控制系统。 目前在某些领域,例如航空、汽车、化工生产、基础建设、能源、健康、制造、交通控制、娱乐和消费性电子产品等等,已出现了类似于CPS 的电子组合控制系统,但这些系统目前通常都是嵌入式系统,比较强调其运算控制能力,CPS 则更强调实体装置和电脑网络的连结。CPS 是借用技术手段实现人的控制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延伸,本质就是人、机、物的融合。所以,也被称为人机物融合系统。 2)产品个性化 生产高度灵活的工厂可以迎合顾客对产品个性化、多样化、不断改变的要求,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以大批量生产的成本,制造批产量1 的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回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顾客与工厂频繁交流沟通,不仅在订合同前,而且在下订单后、设计、加工、装配、调试阶段。因此,顾客甚至可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改动他的订单细节。力士乐泵厂,虽说年产100 万台以上,但十几个大类,每类有十几个规格,每个规格的变量功能有十几种,不同的限压、恒功率值等等要设定。因此,最终产品好几万种,每批量并不很多。灵活多变的管理是极其重要的。 3)生产人性化 通过工厂智能化,更多的员工可以有灵活的工作时间,因此工作更安心了。利用网络,生产可以分散,从而可以分散能量供应。利用网络,员工可以就近,甚至在家里上班。他们问道,如果大量员工每天长途开车上班,到厂里再花很大力气节能减排,又有多大实际意义呢? 1)德国在机械制造、自动化及信息技术方面已经很强大,德国经济就是依靠 know-how(技能)、高质量和首创的产品生存,所以,有最好的前提条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起领导作用,以保持并扩大德国制造业的传统核心和国际领先地位。 2)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会是一个从今天到明天,一下子抛弃全部已有设备的突变,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020-2030年)。前几次工业革命中,每个阶段也都延续几十年。因为,在进行实质性的工程技术改造之前,首先需要的是,在参与者的脑子里发生改变,要进行跨技术领域的思考。现在,经济界、法律界、工会都已参与进来。 3)很重要的是要注重实效,不断改进、不停创新。 4)最终要赢得的是商业伙伴和员工。如果做不到这点的话,所有闭门思考出来的方案都是没有用的。 英国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动力代替人畜动力,开创机器时代,诞生了很多的公司,产生了世界贸易,让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的广泛使用开始了,产生了类似福特汽车这样的大规模化制造的企业工业巨头,石油巨头,钢铁巨头.也让美国崛起,成为霸主.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日本,德国的崛起.同时美国则独辟蹊径,充分利用了美国的创新优势,比如不与日本拼制造传真机的质量好坏,而是利用互联网消灭传真机.所以1992年,克林顿上台之后,美国开创了信息化革命. 本人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中国的崛起时代.如果说英国的工业革命依赖的是由公司这种形式主导的.美国工业革命是华尔街投行主导的,那么中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由谁来主导呢?公司,还是美国的投行?或者政府主导? 中国经济的主体力量是央企,国企,想让他们革自己的命,比登天还难。所以中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会由这些大公司来主导。与银行相比,中国的券商都很小。我们没有类似高盛,摩根这样的巨无霸型,国际投行,所以中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不会像美国,由投行来主导。虽然政府可以出工业4.0的规划,但是具体的执行还要企业来执行。所以中国的工业革命,只能由互联网公司来完成,因为只有在互联网领域是充分竞争的,只有在互联网公司才有颠覆的动力。本人认为,中国的第四次工业,将是由互联网公司为主导完成的,其中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电商,网络视频与智能电视,智能手机,自动驾驶汽车,互联网教育,将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主要突破方向。而在这些领域,将诞生一批'平台(型企业)’和“生态型企业”。也将诞生一批超级大牛股,所以作为投资人,最终要的是,在市值很小的时候,你把他选出来,买进去,然后持有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最辉煌的时候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