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民航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民航业是重要的战略产业。”据悉,这是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对民航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判断。 多位专家向腾讯财经表示,在经济新常态下,民航业的战略地位将更加凸显,但是增速不会太快,也会进入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专家们认为,与“一带一路”、自贸区结合的航空运输业、通用航空、低成本航空等会是2015年民航业的增长亮点。 民航业是重要的战略产业 3月17日,民航局官网刊登文章,称民航总局局长李家祥要求各级党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近期对民航安全发展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不过,并未具体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内容。 “民航业是重要的战略产业。”一位民航业内部人士透露,习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对民航业作出的是上述批示。另外数位业内人士也进行了佐证。 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曹允春认为,必须准确理解“战略作用”的内涵。“民航业是重要的战略产业”,一是指民航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着制约或决定作用;二是指民航业是国民经济规划中应该先行发展的产业。 “中国目前的问题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高端人才、高端经济要素的流动主要靠航空运输,大力发展航空业,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促进经济优化。另一方面,'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国家战略也需要航空运输来支撑,发展航空业能让中国更好的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曹允春说。 实际上,2012年7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民航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不过在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邹建军看来,过去数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太快,民航业更多的是被动发展,比较盲目,而现在要的是内涵式发展。 邹建军认为,习总的批示从根本上确保了民航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解决了民航业在大产业产业链条上的角色问题。 一带一路、自贸区将是新亮点 民航业也面临与国民经济同步的新常态调整。邹建军总结了民航业2014年的变化:传统的“东高西低、国内重于国际”的市场特征正在发生逆转;东部增长速度日益放缓,而中西部增长加速;国际航线市场份额比例也因为出境旅游需求的爆发而不断扩大。 根据民航局2014年工作报告:前11个月,全民航国际航线运输总周转量同比2013年增长了13.5%,高于国内航线增长速度的3.5个百分点;中西部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速为12.5%,高于东部增速3.7个百分点;重点支线市场旅客运输量同比增长31.2%,高于重点干线27.9个百分点;从24个千万级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规模与增长速度来看,规模较大的机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行业平均速度,北京与广州两大国内机场增长速度甚至只有行业平均速度的一半。 如何适应民航业的新常态?邹建军、曹允春都认为,民航业必须自觉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去谋划行业发展。 “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都与民航紧密相关,区域间战略协同强调的就是互联互通。民航业必须率先突破,重点布局,建设流动的'空中走廊’。”曹允春估计2015年民航业的发展速度依然不会太快,但会取得重大战略突破。 民航局副局长周振来也曾表示,中国已与11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政府间双边航空运输协定,人员往来、货物与服务贸易对互联互通的需求,以及地区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将为民航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周振来透露,中国民航正在考虑依托金砖联盟或“一带一路”建立新的全球或者地区航空合作关系,民航局将不断推进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航权开放,简化航空公司开辟相关国际航线的经营许可审批手续,推动航空公司“走出去”。 2014年,国航集团加大了在浦东机场的国际运力投放、海航集团在上海与天津的航空租赁业务上的发力、东航集团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航空金融等,似乎都在寻找新的战略方向。 “上海、广东、福建、天津自贸区都已经获批,我国将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实际上这是发展临空经济的好时机,一系列空港优惠政策将落地。”曹允春进一步指出,除了自贸区要素外,很多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发展临空经济。 深化改革仍是主题 航班延误,令中国民航饱受争议。2014年,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中国民用机场协会、中国民航报社对全国20座机场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近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机场综合得分为79.97分,表现良好;但乘客对出入机场交通、中转、提取行李等服务不满,特别是机场航班延误服务得分最低。 根据总部设在美国的空中旅行数据提供商航空数据网介绍,在全球61个最大机场中,准点离港表现最差的7个机场均位于中国内地,其中上海虹桥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和杭州萧山机场垫底。这三个机场航班的准时离港率分别为37.17%、37.26%和37.74%。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邹建军认为,中国机场的管理滞后于需求,而且机场网络集中在少数几个区域。他说:“飞行航线过于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这给管理者带来巨大挑战。一个大机场哪怕是发生很小的错误都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城市的航班。” “民航业要强调社会责任,为改善民生做贡献,无论企业还是管理层都要深化变革。”邹建军指出,在新常态下深化改革就是“简政放权,开放市场,改善民生。” 在邹建军看来,民航深化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低空空域的放开:“作为民航业的重要支撑,通用航空在我国的发展一直处于'低洼’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其中的影响因素众多,但关键还在于低空管理的政策。” “航空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日本等,民航使用空域都在80%以上,而我国民航使用的空域仅为30%左右,在福建地区更少(只有15%左右),造成空中交通拥堵,航班时刻一般难求,急需优化。”东航集团党组书记马须伦、厦门航空公司董事长车尚轮都是全国人大代表,今年两会期间他们也都建议充分利用低空空域,促进通用航空发展。 根据通航资源网的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通用航空机队在册总数为1952,较2013年(1654架)新增了298架同比增长了18%;国内实际拥有飞机的通航企业数量,也由2013年的208家,增加到2014年的257家,同比增长了24%。 “随着低空空域的开放,压抑的通用航空需求会得到巨大释放,将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迎来高速发展期。”邹建军认为,改革的关键就是能否真正做到放松管制,如资源管制、价格管制、市场管制。 此外,据东航集团党组书记马须伦透露,目前低成本航空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为26%,在欧洲地区甚至超过了40%,而中国的低成本航空市场份额还不到8%。2015年我国民航业的变革,必然是持续向低成本运行模式转型,方向之一就是大力发展低成本航空。 “低成本航空的市场空间肯定特别大,2015年肯定会有所突破,但突破到什么程度就有待观察。”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允春同样呼吁民航业继续深化改革,为民航业发展提供不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