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叶檀:地方债置换是央行与财政部苦心

发表日期:2015-05-18 08:44:25 兰格钢铁

不受欢迎的地方债找到新的置换方式。路透社披露,消息人士12日透露,为解决地方债置换问题,中国将允许地方债纳入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抵押品范围,并将允许地方债纳入央行SLF(常备借贷便利),MLF(中期借贷便利)和PSL(抵押补充贷款)的抵押品范围。 以低息债券换取高息资产,表面上对银行股利空,实际上是利好,银行可以抵押地方债获得现金,这对于融资成本日益高昂的银行有极大的吸引力,只要能够获得相对廉价的资金,对于银行就是有利的。 此举的本质是以政府信用为地方债担保,压低地方债利率,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渠道主要依赖贷款和非标,收益率大约在7%-8%之间,负债久期大约2-3年。置换债具有更长的负债久期和较低的收益率,按当前10年期国债3.4%收益率测算,考虑到发行利率上限为同期限国债30%,10年期置换债收益率上限4.4%。地方政府不仅以长债换短债获得喘息之机,同时利率下降一半左右,为地方政府解套。没有可以抵押、税收优惠等配套举措,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可能青睐地方债,在此,央行与财政部的增信是必须的。 质疑央行、财政部与银监会此举不够市场化没有意义,地方债如果真的无法置换没机构接盘,一旦数万亿地方债崩盘,对谁也没有好处,在生存与健身面前,生存是第一要义,而后是健身。定向发行无异于强行摊派,这话没错,但接盘侠还是得到了现实的好处,并没有成为活雷锋。 银行之所以愿意置换,不仅仅因为行政力量强制,而是可以获得现实的好处。如果获得地方债持有到期,利率4.4%,而银行以此为抵押获得央行SLF、MLF等资金,利率在3.5%左右,中间有1个百分点左右的利差。现在市面上股票融资利率都在8%以上,银行可以获得不小的利差。 管清友、李奇霖的相关研报显示,地方政府债务中银行贷款规模占比达50%,此次置换中针对银行贷款的定向发行规模约为9200亿元,另外非银行贷款部分债务经过协商也可能纳入定向发行范围,最后的定向发行的债券规模预计已经接近1万亿。 此举还不能算是QE,希望不会变成QE,如果变成QE就是由大众承担的铸币税。 央行一手放货币,一手购买地方政府债等资产,或者注资政策性银行由这些银行购买地方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释放基础货币,那是QE。现在用地方债当抵押品换取暂时流动性,表面上是商业银行的市场运作。如去年9月和10月,央行通过MLF向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分别投放基础货币5000亿元和2695亿元,期限均为3个月,利率为3.5%。通过这一利率引导市场利率向下,银行3个月到期时必须赎回,PSL可以长达数年,央行为了维持流动性会滚动发行,但都是商业银行以抵押的方式进行,到期赎回则是铁律,否则不如直接释放基础货币。 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可以看到,置换不会造成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大扩张,即使有些扩张也是暂时的,一旦赎回抵押品,资产负债表立马回到原状。商业银行购入十年期限地方债,可以抵押换取三个月期限的央行低息资金,尽管央行资产负债表在扩张,但央行与财政部此举很明确告诉市场,他们希望扩张是可控的,不会形成道德风险,债券期限延长但必须还,不能像以前一样直接剥离直接挂账甚至直接发钞解决问题。 假设最坏的情况,地方债延期到十年,十年后地方政府还是还不出钱,并且窟窿越来越大,考虑到地方政府不能破产,只能由中央财政全面买单,中央财政资金不足只能由央行印钞注水,让大众偿还。 QE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後,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货币。从美国QE的情况看,随着市场好转,美联储大赚一笔,这说明情况好转。如果情况恶化,美联储不得不大规模加印美元,说明美国经济金融情况在恶化。中国同样如此。

相关阅读
叶檀:地方债置换是央行与财政部苦心[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