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龙华新区打造创新主引擎 未来房价还要再涨

发表日期:2015-05-20 09:02:56 兰格钢铁

“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5%,全面建成深圳北创新中心,跻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方阵……” 19日,深圳龙华新区正式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抓住“服务-创新-产业-市场”主线,实施创新驱动平台、政策、资金、队伍、网络、产业、空间“七个一”行动,矢志将创新驱动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 在实际操作层面,龙华“七个一”行动纲领具象化为31项创新举措,如同一套科技创新的“政策工具包”,多项“工具”开风气之先。 显然,《实施方案》将进一步优化龙华新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环境,最大程度释放科技生产力和改革活力。 关键词1:创新产业带 创新思路:以留仙大道和轨道五号线为轴线,利用相邻的区位优势和深圳北站的枢纽优势,积极对接西丽大学城科研教育机构,整合相关科技创新资源,承接原特区内外溢发展的高科技企业和项目,将留仙大道和轨道五号线沿线区域集中打造成为集创意研发产业先导区、新兴产业创新区、科技服务业聚集区为一体的创新产业带。 解读:“智慧产出”助力产业发展。 龙华新区地处深圳地理中心,区位优势无与伦比,是原深圳特区内高科技企业外溢发展的桥头堡。另一方面,源头创新资源匮乏一直是产业大区龙华的一大软肋,而比邻大学城的地缘优势则提供了借力的可能。 以留仙大道和轨道五号线为轴线布局的创新产业带,正处于龙华与原特区高校资源与科技企业资源交集的中间地带,产业带由此肩负起多重使命:主动对接西丽大学城源头创新资源,并依托新区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实现科技创新就地产业化;承接原特区内外溢发展的高科技企业和项目,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区。未来,这一产业带将是龙华新区没有围墙的智慧型科技园区。 关键词2:创新资源平台 创新思路:集中新区优质资源,抢占区域至高点,集成创新创业人才办公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交易和展示、创新金融服务、配套商业、创意交流、人才公寓、政府服务及便利服务等要素,打造智能型、综合化、现代化,面向全球创新产业竞争的创新资源综合平台。 解读:打造一站式“创新综合体”。 现实中,SHOPPING MALL以其业态多样化与消费享受化,引导了商业地产的升级与变革,形成了休闲商业聚集的全新创造——商业综合体,无论是商业办公、文化娱乐、教育运动、商务招待、健体美容、选货购物,都可以通过“消费功能+模式+商业空间”创新完成。 创新资源综合平台正是龙华吸取SHOPPING MALL模式经验出品的科技创新综合体。它将是龙华新区创新驱动城市新名片的实体化表征,是一站式服务的区域创新中心,更是高端智力聚集龙华的“总部基地”。 关键词3:科研项目库 创新思路:设立科研项目库,建立科研项目备案管理制度,实现科研项目资助逐步从事前资助向后补助转变,将科研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并定期核查,根据入库项目进展情况予以资助。 解读:科研资金“用在刀刃上”。 科研项目是一国、一地部署落实重大科研任务的主要渠道,而推进其管理改革、提升其实施效果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然而,当下,项目打包和“拉郎配”、重复申请骗取科研经费、光跑项目不搞科研等现象,已经不是科研管理领域的新鲜话题。 新区以项目库方式探索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后补助方式,正是针对上述弊端而来,旨在鼓励和引导新区企业按照地方战略和市场需求,先行投入开展研发项目,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而政府的资金扶持能“好钢用在刀刃上”。 关键词4:企业研发准备金 创新思路: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按其核实后的研发投入给予补助。开展创新券补助政策项目试点,引导和鼓励创新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代理、检验检测等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及购买创新服务。 解读:引导企业打赢科技创新主动战。 企业的研发投入是决定企业科技创新含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研发投入总量的主要指标。鼓励企业设立研发准本基金,正是要引导企业根据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提前安排资金,确保研发资金的需要,从而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另一方面,实行普惠性的创新券补助政策,具有后补助与灵活性特点,它鼓励新区科技企业与科技服务机构进行合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研发计划和产品开发流程,灵活选择自己所需的服务类型,并与服务机构签订合作约定,购买科技服务或在完成双方约定事项后,方能持券到财政部门兑现;高校或研究机构也因此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技术成果向龙华新区的企业转化,为企业带去更加高效的科技服务。 关键词5:创新专员 创新思路:在新区各级各部门设立“创新专员”服务制度。新区科技主管领导作为首席“创新专员”,统筹推进各类创新服务工作。各级各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作为部门“创新专员”,统筹部门资源,按照服务到项目、到人的要求,跟踪做好人才保障、项目引进、设施配套等创新服务。 解读: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 “龙华不缺好的政策,缺的是政策传通的机制和路径”,这是龙华一名企业老总的切身感言。事实上迄今为止,龙华新区出炉的产业政策体系中,涉及研发机构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配套资助、创新载体建设、上市新三板等方面等扶持标准在全市各区中最高,然而,如何将这些含金量十足的政策有效传导至企业,传统的政策宣讲、媒体报道等等均力有未逮。“创新专员”制度的建立,新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固然彰显龙华之于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更重要的是,由此建立一支政企对接的常备军,实现企业终端与政府扶持的衔接,打通产业政策红利向企业辐射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6:创新创业导师 创新思路:鼓励高校产学研基地、行业协会、孵化器、专业园区等各类创新载体建立“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专业服务,拓展企业创新前瞻性。 解读:借力导师引导创新聚焦龙华“主航道”。 “创新是有边界的,只能聚焦在主航道上,或者略略宽一些,无边界的技术创新有可能会误导公司战略”,这是深圳华为当家人任正非在一次专家座谈会上的感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激荡,然而,从创想演进为区域创新竞争力和现实生产力,需得与一地的产业链条相匹配。创业需要导师,创新更需要引路人。因此,鼓励新区各类创新载体利用创新资源建立起导师队伍,一方面把脉诊断各种创业梦想与创新设计的可行性,尤其是创新点子与区域产业体系的匹配度,为创新聚焦龙华的“主航道”,另一方面又可以整合高端智力服务于呈点状的企业创新,能更好更快地提升区域的创新竞争力。 关键词7:创新园 创新思路:全面统筹规划,促进产业、土地、空间、配套、环境等资源协调统一,打造一批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良性互动、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的创新园,促进创新资源大规模集聚。 解读:创新思路重塑园区。 创新需要载体,载体同样需要创新、升级,作为创新主战场的园区,“圈地、盖房、招商”的单一开发模式早已不可持续。龙华“创新园”概念的提出,正是顺应了当下产业转型与创新驱动的大趋势,从创新要素、成果与龙华产业资源融合互动的角度重塑产业园区,将园区作为资源集聚平台重新塑造,以园区自身创新升级,建设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崭新平台,为创新落地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支撑。

相关阅读
龙华新区打造创新主引擎 未来房价还要再涨[09:02]
龙华新区掀投资热 城市更新项目吸引投资超千亿[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