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二十年间,中国汽车产业就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百年的汽车工业规模,年产销量超过2400万跃居全球第一。然而,产量和规模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也带来相应的副产品———汽车文化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滞后。如试驾事故率近年来的快速攀升。 接连不断的试驾事故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去年12月6日,在陕西宝鸡一汽车城门口,一购车人在试驾4S店试驾车时发生侧翻,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今年5月初,陕西榆林一4S店销售人员试驾保时捷时冲出马路、翻进路边大沙坑,坐在副驾驶的购车客户当场身亡。 生命诚可贵。笔者调查发现,当前试驾模式往往分三类:4S店提供的街头试驾、4S店或厂家提供的非专业场地试驾和专业试驾场或赛道场试驾。其中,街头试驾占据7成以上,也是产生试驾事故最多的模式。 快速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带来了海量的试驾需求,同时也催生了试驾产业的规模化,然而这一产业却因粗放式经营和缺乏行业规范而一直处于灰色地带。试驾市场有多大?据业内人士初步统计,光厂家每年的试驾营销费用就在200亿以上,如果算上4S店、媒体、汽车后市场企业等组织的试驾以及发烧友自发组织的赛道日试驾体验活动等,围绕试驾及其软硬件配套的行业规模就高达千亿。” 然而,产值高达千亿的汽车试驾行业却一直处于灰色地带。“只要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都允许,只要有驾照就可以试驾,只要有车牌的车都可以成为试驾车,任何道路也都可以成为试驾线路。”一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说,“无规范的试驾产业导致了巨大风险,特别是新手购车试驾,风险更大。” 事实上,因试驾而发生的交通肇事犯罪也正引起司法界的重视。“无论是购车人还是销售员驾驶试驾车,一旦事故发生,其责任判定中,试驾的提供者厂家或车商是否可以免责已经成为司法新课题。”广州一名法官向南都记者表示,无论是厂家还是车商,提供试驾的出发点是卖车,一般都是销售员边陪客户试驾边讲解汽车的性能,“这种方式是非常危险的。心知肚明的厂家和4S店却往往会让消费者签署让厂家和4S店免责的试驾协议,这种做法不可取。” 因为缺乏规范,消费者的试驾体验被置于高风险中;也因为缺乏规范,千亿试驾产业面临着发展的制约。倾向于以试驾为营销手段的厂商,往往希望陪驾员能够讲解汽车性能而较少选择专业试驾员陪同消费者,为此大量的专业试驾员往往是半专业车手来兼职,专业试驾团队公司虽渐成品牌,但依然小而散,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笔者在此呼吁,大家应高度重视街头试驾风险,政府也应尽快出台关于试驾的规范措施和政策,让千亿试驾产业阳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