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公示地炼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多家山东省地炼企业获得的消息显示,正在申请使用进口原油的企业不止公布的一家,山东一省至少有4家企业正在走申请程序。 国家发改委5月27日公示,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成为首家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地方炼厂,初步确认可使用进口原油750万吨/年,预计接下来还会有多家地炼获得原油进口使用资质。 进口原油使用权扩容 东明石化申报并审验过的材料显示,保留250万吨/年、500万吨/年炼油装置各1套,按规定淘汰自有落后炼油装置350万吨/年(200万吨、100万吨、50万吨各1套),淘汰兼并重组的落后炼油装置250万吨/年。 东明承诺在山东菏泽建设5000万立方米LNG储存设施,承诺2015年底前完成国V标准汽柴油质量升级。东明石化申请使用进口原油的炼油装置规模,安全、环保、消防、储运等设施,及产品质量和能耗指标符合有关规定。 参与审核工作的石化联合会一位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使用进口原油结合淘汰落后产能,将提升地方炼化企业的环保标准,同时强化炼化企业承担储气业务的责任,一举多得。 国家发改委最先发布《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用油企业必须“淘汰本企业所有设计原油加工能力200万吨/年(含)以下常减压装置”。淘汰产能与获批的用油数量挂钩。 山东地炼企业集中,已经公示的东明石化之外,尚有京博石化、海科石化、山东汇丰等规模较大的炼化企业,在规模和技术上已经有一定积累。从公开的标准看,符合公示材料中的条件。 不过其中一家炼化企业人士对本报记者称,因为在申请过程中,还没有走到公示的程序,不好对外透露具体情况。 有媒体曾报道称,目前关于进口原油使用权审核正在进行中,今年将有十余家企业获得使用权,原油使用总量约3000多万吨。 地炼开工负荷将翻番 在中国炼化产能中,地炼占据着4成左右的份额。山东是地炼最集中的区域。 但一直以来,国内原油进口权被几大国企掌握,地方炼油厂面临“吃不饱”的窘境。地炼企业转而依靠进口劣质燃料油生产,造成质量不稳定的同时滋生了环保问题。 上述炼化企业人士对本报记者说,环保问题与规模、投资密切相关,上规模的炼厂愿意投资改善环保设施,也能达到环保标准。但达到标准后,也受到无油可炼的困扰,经常到处找油源,还要考虑如何解决原油进口权和配额的难题。 隆众咨询分析师张萌对记者称,根据隆众跟踪统计,山东地炼的开工率长期在40%的水平,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预计地炼的开工负荷可以翻一番。所谓的开工负荷,是指开工的炼化装置占总产能的比例,开工负荷和炼化企业效益紧密相关。 张萌还说,跟踪到的信息显示,地炼企业非常期盼使用进口原油,提高开工负荷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炼油装置闲置的成本。按照一般的计算,一个300万吨规模的炼厂,停电一刻钟造成的损失就超过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