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中心应急避护场所布局 日前,《惠州市应急避护场所专项规划(2015~2020年)》(草案)(下称《规划》)在市住建局网站公示,并征求公众意见。根据《规划》,惠城区拟布局固定应急避护场所70处,可容纳30万~60万人。 现状 已完成728处应急避护场所 依据《惠州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可能影响惠州市的突发事件主要有4类,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其中需要重点提供避护场所的有高温、寒冷、台风、暴雨、洪(潮)涝灾、地质灾害、火灾、重大危险源事故、地震、海啸等。 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我市已建成728处各类应急避护场所,基本可满足常见灾害的避护要求,也初步形成了适用于一般情况下各种易发、多发灾害的应急避护系统,建立起了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成了包括总预案、分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的多层次应急预案体系。 但是,应急避护场所相关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应急避护场所体系不完善,应对重大灾难的应急避护场所建设不均衡;应急避护场所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不足,应急交通及生命线系统有待完善;急避护场所建设和管理主体职能不明,缺乏统一规划和资源整合等。 规划 惠城布局固定应急避护场所70处 《规划》的目标是建立起适应惠州市灾害特征的安全、高效、综合的应急避护场所体系,近期目标规划至2017年,远期目标规划至2020年。 《规划》将应急避护场所分为区域性应急避护场所和城镇应急避护场所2大类。其中,区域性应急避护场所适用于巨灾发生后,受灾人员的集中性救助和安置,当发生需要跨地级以上市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的突发事件时,由省有关单位统一协调使用临近的区域性应急避护场所,城市中心应急避护场所兼备区域性应急避护场所功能。这类场所一般为地势较高且平坦的大型空地、郊野公园、大学、部分人防工程等室内外场所。根据《规划》,奥林匹克体育场将成为我市惟一区域性城市中心应急避护场所。 城镇应急避护场所主要有室外、室内两种应急避护场所,拥有室内场所和室外场地的学校和体育场馆可兼作室外应急避护场所和室内应急避护场所。惠城区拟划分36个防灾避护单元;布局固定应急避护场所70处,可容纳30万~60万人,其中江北片区共22处,西湖周边片区24处,水口片区16处,南部新城片区8处。同时,惠城区将规划3处中心应急避护场所,包括江北市民公园、高榜山广场和水口文化广场。而室内应急避护场所可容纳人口按照规划人口的 3%-5%,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00米。 温馨提示 7月19日前可提意见 市民可登录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网站(网址:http://ghjs.huizhou.gov.cn),查阅《规划》的具体内容。对规划内容有意见与建议的,可在7月19日前向市住建局提出,逾期未提出的,将视为放弃上述权利。 联系人电话:2167769 传真:2117632 邮箱:byzx21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