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徐斌:央行上周五踹了中国经济一脚

发表日期:2015-08-05 08:32:09 兰格钢铁

央行封杀第三方支付账户结算功能 上周五(7月31日),央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份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第三方支付规定”透露出政策监管的一大意向,即第三方支付公司回归支付通道,摒去日益形成的清算功能。监管层较为明显地指出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未来。《意见稿》第十七条称,支付机构为客户办理银行账户向支付账户转账的,转出账户应仅限于支付账户客户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办理支付账户向银行借记账户转账的,转入账户应仅限于客户预先指定的一个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这就意味着不允许第三方支付实现体系内的转账。央行在回应第三方支付机构新的定位时称,“虽然不能为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企业开立支付账户,但仍可为其提供支付通道服务,将付款人的款项划转至网络借贷等企业的银行结算账户。” 旁白:方案出台后,市场哗然一片,一开始大家认为,每天支付上限5000元太搞了,后来央行出面解释,5000以上的,也可以,但得通过网银。将管理办法细细看来,行内人都明白,其实这就是搞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何也?平安证券的分析师点评最有看头: 平安证券:第三方支付管理办法影响比想象的要大 1)互联网支付、数据和金融生态将再次出现明显变化:最重要的支付账户、信息流、资金流将回归银行掌握。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核心是“客户和信息”,至少在本文出台之后,银行将在信息端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完全共享。银行将成为第三方支付公司与客户间不得不存在的角色。2)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影响:①第三方支付:成本提高,效率有所下降,支付应用的场景会受限,但并没有动到根本。②P2P:行业洗牌,增加成本。③清算:账户限定之后,第三方支付公司最多只能做到小额清算;银联的清算地位再次提升。④理财:与银行所抗衡,请不要简单地认为第三方支付公司+收购某小银行股权=绕过支付办法,这是连第三方为何崛起到现在这个阶段的本质基础还没弄清楚。⑤第三方征信公司的在交叉验证中的重要性将得以提升。3)对银行的影响:①宏观上,利率市场化来自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冲击影响短期内有所平滑。当然长期趋势不可逆,银行得以时间换空间想办法应对;②利润端:增加转账手续费收入、托管业务收入,客户理财资金回流出银行压力减小。同时在支付账户沉淀的低成本资金,将流回银行体系。③银行得以获得交易的底层数据,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特别是强势如BAT)的合作话语权提升;④银行更有可能替代第三方机构输出:理财平台及功能的搭建、结算清算服务等。如兴业银行的银银平台等。 旁白:看明白了没有?央行没有管制第三方支付的支付管道功能,这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但央行彻底封杀了第三方支付的结算功能。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大数据库来个釜底抽薪,因为客用户海量支付清算信息数据,才是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核心资产,管理办法出台之后,商业银行和银联就可以直接介入拦截用户资讯数据。在大数据时代,没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了,这才是管理办法最可怕的地方。其实包括第三方支付在内的互联网金融,本应该是银联和商业银行开拓领域,但这些垄断企业过往十年固步自封压根不当回事,最后是由阿里巴巴或微信在内的互联网企业披荆斩棘搞出来,等事态明朗化之后,银行和银联想通过市场自由竞争方式夺回主动权,那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开动国家机器的方式碾碎对手。对于支付宝而言,反正马云已经假惺惺的表态过了,如果郭嘉需要,随时可上缴国有化,现在求仁得仁,没什么好说。但对整个国家金融生态建设而言,几乎是重拳一击。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创新创业是没油水的,即使你搞出名堂来,最后还是国家队来摘桃子。所以,此管理办法出台,互联网金融不是倒退十年——也没那么夸张,而是从此停滞。其实非支付系统如此,你看看下面: 股市程序化交易账户被管制 8月3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均刊登评论要求规范程序化交易,维稳股市行情。针对近期一些账户盘中连续拉抬或打压权重股、尾盘大额集中抛售股票等异常交易行为,以及在市场异常波动期间,一些具有程序化交易特征的账户频繁报撤单,对正常价格信号形成干扰的情况,沪深交易所已分两批对34个证券账户采取了限制交易措施,中金所也采取市场化手段对报撤单频率加以限制。在此背景下,中国证监会表示,在市场初步企稳但情绪较为敏感的情况下,一些账户的异常交易行为与程序化交易风险相叠加,严重影响了市场稳定。我国市场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发展程序化交易尤应审慎,特别要警惕程序化交易与异常波动、操纵市场叠加的风险。该负责人称,“光大事件”后,证券、期货交易所已开始完善业务规则,在异常交易认定和监管中关注程序化交易风险。从近期市况看,监管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监管规则还需抓紧完善,行之有效的做法要及时上升到行政规章。 旁白:从抓国外恶意做空势力,到现在抓机器人,你如果从头到尾看看监管部门的发言,貌似受迫害妄想狂的狂人日记。确实有做空的,也确实有程序交易账户,至于赚钱不赚钱,是恶意善意,都不好说,但要说能操纵整个市场趋势,那简直是天大笑话。互联网+为首的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唯一亮点,感觉这么搞下去,中国经济能走到哪里,真不好说,你看看下面: 7月财新制造业PMI创两年新低 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创两年新低,当月收缩率为44个月来最显著。Markit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财新中国PMI仅47.8,低于6月的49.4和预期48.3,并且是连续第五个月低于50.0临界值,显示制造业运行出现2013年7月以来最明显的放缓。其中,新业务总量和新出口订单量重新陷入下降趋势,并导致制造商减产,产出创下2011年11月以来最大收缩率。鉴于客户需求减弱,生产需求放缓,企业进一步压缩用工和采购,采购数量创下2012年1月以来最显著减幅。7月通缩压力持续,投入成本与产出价格皆较上月加速下降。 旁白:财新PMI,就是之前的汇丰PMI,主要调查对象,是中小企业。这数据一看就明白了,7月份还是不行,那大企业呢?其实也很糟糕: 7月官方PMI不及市场预期 中国7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0.0,不及预期。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PMI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受高温暴雨等天气影响,以及一些企业限产,进行设备检修和技术改造,生产增长趋缓。二是近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滑,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连续下降,给相关行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三是制造业内外需求仍然偏弱。分析师称,中国7月份制造业需求萎缩,生产放缓,库存被动增加,价格加剧收缩。整体而言,经济仍在底部挣扎。7月份官方PMI指数录得50环比6月下降0.2,这与前段时间财新PMI数据趋势基本一致。这给市场原本认为地产销售企稳可能带动经济已经进入复苏的投资者大呼看不懂,甚至认为数据有问题。 旁白:大中小制造业企业一起不行,这就证明制造业形势很苦啊。而唯一亮点的服务业,大家也都看见了,既得利益集团以”XX安全”之名管制新兴行业的势头方兴未艾,李中堂后面日子多难过,可想而知了。但到目前为止,最高层显然不想搞宽松货币刺激,更希望搞积极财政: 人民日报头条论经济:不搞强刺激 不追求高增长 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符合预期,主要指标有所回升,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形势持续向好,发展活力得到增强,经济运行总体是好的,但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战略定力,定在哪里?定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上。稳,就是宏观政策要“稳”字当头,不搞强刺激;发展局面要基本平稳,守住风险底线。进,不是追求高增长,而是追求提质增效,追求结构优化。定力也是一种自信力,来自对经济基本面的深刻认识。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但并未出现也不可能出现断崖式滑落。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们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制度优势明显,只要把握好,出不了大问题。当然,定力不等于固步自封。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及时预调微调,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防范措施做得周密一些,促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 旁白:从文章风格看,这确实“权威人士”的口吻,而且内容也靠谱。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是需要制度改革和简政放权给予刺激的,否则大家混什么?你不走老路都不成!更要命的是,给予改革者的时间不多了,因为通胀有抬头的趋势: 猪周期来临 农业部的最新猪价数据显示,7月底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继续上涨,接近24元/公斤,较3月初涨幅超过三成。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价格疯涨的背后是生猪产能急剧下降的现实,到目前为止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数仅为3899万头,为五年来的最低点,部分小养殖场的生猪出栏量为零,已无猪可买。 旁白:现在不但猪肉价格暴涨,就连禽蛋菜蔬价格都开始上浮了……。房租电费啥的,也没见跌啊……至于工资,喂喂,谁涨工资的,请举手……。同志们务必注意,从通缩到通胀,有时也就短短半年功夫,形势就发生巨大变化。大家之前一心指望的楼市回暖,根据7月销售,其实也悬: 7月深圳楼市迅速降温 深圳楼市随着股市的剧烈震荡也在迅速降温,7月份美联物业、中原地产的二手房成交量比6月下滑幅度达到40%-50%以上。据记者了解,深圳多个楼盘出现购房者退订或变更付款方式,以高端楼盘与投资属性较强的物业受影响最为明显。业内人士分析称,银行贷款收紧和股市的低迷,是引发市场快速冷却的两大主因。上半年成交量暴涨,过度透支了市场需求,新一轮调整周期已经来临。 旁白:现在一线二线城市房价确实回暖了,但7月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销售数据却迅速降温。深圳楼市是今年楼市回暖的龙头,现在这个趋势嘛,大家当然还得再观察一段时间,不过确实也不好说……一旦楼市再次走软,后面情形,真是不敢想象。不过现在国际机构都看好中国哦,也不知道是嘴巴说呢,还是真搞: 彭博:六成顶级基金表示要加仓中国A股 彭博调查显示逾六成顶级基金表示会加仓中国A股,主要因A股已修正至具有吸引力的价位,且中国政府救市行动将见成效。为汇丰中国A股汇聚基金管理着1.69亿美元资产的杨惠元表示,只要市场出现不正常大跌,就是逢低买入的时机,最近的市场下跌并未让他改变看法。过去一年,杨惠元管理的基金以58%的回报率超越了93%的同类基金。上海股市本周一创下八年来最大跌幅时,杨惠元正在买进。下一次他还会买,他相信在市场大幅下跌后,中国就会出手救市。杨惠元是在彭博调查中八位表示会加仓中国A股的基金经理之一。接受调查的基金公司共有13家,资产管理规模总计510亿美元,另外五家表示会将A股仓位维持在目前水平。这些回答表明,尽管市场波动剧烈,但一些专业投资者仍然坚持留在中国市场。杨惠元说,股市暴跌导致市值在不到一个月内缩水达4万亿美元,政府作出的反应是稳定市场的必要举措。同样计划增持的摩根资产管理(JPMorganAssetManagement)执行董事梁碧娴指出,由于融资户爆发抛售潮,使得一些大型股有了低价买进的机会。她说,这些企业将因政府刺激经济措施及国营企业改革而受惠,一些品质好的成长股已修正至吸引人的价位,我们将继续增持。其他准备增持公司,包括霸菱资产管理(BaringAsset Management)、交银国际、富兰克林坦伯顿(Franklin Templeton SinoAM)、HengshengAsset Management、瑞银全球资产管理(UBS Global Asset Management)及ShanghaiHedger。 旁白:天晓得这帮机构是嘴上说说呢,还是真金白银的干,反正这个时候,和中国领导站在一起,不会吃亏。炒股这回事,实在太难了,别说机构,就是央行炒股,一不小心也会赔个底掉。下面这个,不是段子,是真的: 瑞士央行炒股亏掉一年GDP的7% 令瑞士央行损失500亿美元的不仅仅是欧元,投资美股巨亏才是其资产负债表大幅缩水的真正原因。华尔街见闻此前报道称,瑞士央行上半年亏损501亿瑞士法郎(约合517.9亿美元),这相当于瑞士一年GDP的7%。一季度亏损额达到300亿瑞士法郎,为2013年二季度以来最严重季度亏损,二季度又亏损了200亿瑞士法郎。导致巨亏的直接原因是瑞士央行放弃了瑞郎欧元挂钩,今年1月15日,瑞士央行突然宣布放弃维持三年之久的欧元对瑞士法郎1.20汇率下限,这导致其持有的欧元和黄金资产价格迅速缩水。不过这只是其巨亏的表面原因。作为全球“最透明”的央行,瑞士央行和对冲基金一样每季度发布13-F持仓报告。其中引人注意的并不是瑞士央行的损益表而是其资产负债表。截止到3月31日该行的总资产已经从年初的5610亿瑞郎升至5770亿瑞郎,其中大部分是“外汇投资”,为5300亿瑞郎。而这些“外汇投资”主要是股票方式实现的。 每日综述:瑞士央行是国际市场有名的肉头,2000年的黄金地板价,就是他们和英国财政部一起砸出来的。别说瑞士央行,其他央行其实都差不多。所以央行出招,大家别以为英明神武,那很可能是昏招臭招。这次第三方支付管制办法,即是一例,这种赤裸裸的呵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做法出台,损失不是明面上看得见的,恰恰相反,它伤害的是中国正在蓬勃兴起的企业家精神,损失是未来看不见的。如果中国经济还在山寨欧美的重工业化阶段,或剩余劳动力供给源源不断的情况下,此类管制反正也就这样了。但遭遇经济结构转型之紧要关头,且滞胀魅影初现之际,此类管制政策,几乎算是给瘫倒在地的中国经济再踹上一脚。

相关阅读
徐斌:央行上周五踹了中国经济一脚[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