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安徽亳州市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的战略,面对新常态、应对新形势,上下扎实工作,创新思路,主动作为,积极为各类企业搞好协调服务,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回升。近日,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了安徽省亳州市经信委主任沈振清。沈振清告诉记者,亳州的工业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点:工业经济快速回升,工业投资快速增长,主导产业稳健运行,重点企业平稳增长,民营经济较快发展。 多措并举取得成效 在谈到上半年主要工作举措时,沈振清说,首先是加强工业经济监测调度。加强工业经济监测分析。以纳入省经信委重点监测的100家网上直报企业和160户市重点监测企业数据的运行情况为风向标,加强调研调度和分析研判,定期会同统计、供电等部门,组织召开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科学把握宏观形势和运行趋势。加强要素保障工作。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融资、用工、用地等难题,与人社局、国土局部门加强协作分析会商,帮助企业化解难题,做好煤电运综合保障工作。抓好规模企业申报工作。对全市工业企业进行系统摸排,对符合规上企业申报条件的给予指导,帮助完善申报手续,使增长力强的企业尽快进入规模企业行列。 其次是切实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开展产销对接。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帮助企业扩大产品销量。先后在市内组织筹备了3场产销对接会,共达成购销协议62项,购销金额达2.72亿元。同时,积极组织该市企业参加了全省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供需对接会,组织11家企业赴烟台市参加了第十届东亚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占全省参展企业57.9%,受到了参展客商的广泛关注和省经信委参展领导的肯定。扎实推进“千名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 第三是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实行全员招商,集中开展工业招商,坚持在招商引资中扩充总量、优化结构、转型升级。今年以来,先后组织人员赴全国各地招商10余次,拜访各类商会、企业20余家,共洽谈项目7个,其中落地项目2个,意向签约项目3个,正在洽谈项目2个。2015年以来,该市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全市新签约项目投资规模169.24亿元;全市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119.98亿元;全市实际完成投资32.05亿元,完成省下达任务的51.1%;全市新竣工投资规模32.45亿元,完成省下达任务的67%。 第四是持续推进两化融合,加快技术创新步伐。2015年,积极组织企业申报了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示范等7个省两化融合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该市列入全省技术创新导向计划项目34个,项目总投资9.36亿元,预计上半年可完成投资4.68亿元。扎实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和质量管理。推荐金不换酿酒公司等企业申报安徽省质量奖。组织济人药业疏风解毒胶囊等7家企业的9个产品申报首批安徽工业精品。推荐古井贡酒公司飞扬QC小组等申报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推荐涡阳财富康达制动元件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申报国家工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 按“12345”思路推进工作 沈振清表示,下半年,市经信委按照年初制定的“12345”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两大目标,推进三大工程,实施四项计划,建立五大机制”,不断推进该市工业化进程,努力完成市政府确认的11项岗位目标任务。 围绕一个中心。围绕“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强市”这一中心。 实现两大目标。实现工业经济提质增量和争先进位目标,力争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迈上1000亿元新台阶,实现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0家。 推进三大工程。即企业家素质培训提升工程、工业发展后劲儿培植工程、工业企业安全清洁生产工程。 实施四项计划。一是两化深度融合计划。深入推进“智慧企业”、“智慧园区”建设,认真开展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鼓励引导企业机器换人,全年新增“智慧企业”300家。二是中小微企业“小巨人”培育计划。重点培育100家小微工业企业发展壮大。三是主导产业壮大提升计划。紧紧围绕十大产业中八大工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依托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市场需求拓展发展空间,不断增强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5%。加强产学研用对接合作,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力争全年新增省级新产品5个,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 建立五大机制。一是责任分包机制。继续实施领导班子和业务科室联系县区、分包产业企业制度。二是调研调度机制。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县区、企业持续开展调研调度,力争全年对全市全部规模工业企业调研一轮。三是分析研判机制。定期组织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增强对形势的把握能力,提高分析研判和决策建议水平。四是扶持引导机制。五是考核奖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