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北京“阅兵”期间出现“阅兵蓝”。
在北京市环保局9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介绍,监测显示,8月20日至9月3日,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1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3.2%,连续15天达到一级优水平,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大城市伦敦、巴黎、莫斯科等城市的年均浓度水平。
北京环科院副院长潘涛介绍, 津冀晋蒙鲁豫等周边省区市空气质量同步明显改善,7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0%左右。
PM2.5连续15天达到一级优水平
张大伟表示,“北京市PM2.5历史上首次连续15天达到一级优水平,这在北京PM2.5监测史上是绝无先例的。”
监测显示,北京市35个监测子站PM2.5浓度较去年同期降幅均超过了50%,特别是9月3日上午阅兵期间,北京PM2.5平均浓度仅为8微克/立方米,完美呈现“阅兵蓝”。
监测同时显示,8月20日至9月3日,北京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各项污染物平均浓度,均达到了监测历史以来的最低水平。
张大伟解释,“北京市SO2浓度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持续处于最低水平, 减排措施启动后 浓度水平进一步下降,全市所有点位浓度均低于7微克/立方米”, “NO2浓度大幅下降,高值范围明显缩小,中心城区改善明显。”
潘涛分析,北京和周边保障措施对于降低PM2.5浓度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数值模拟表明,8月20日-9月3日,北京市11个国控站点PM2.5浓度平均下降约41%。如不采取保障措施,PM2.5浓度将比实际浓度增加约70%。
潘涛指出,此次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实现的污染物减排比例及环境PM2.5浓度改善比例略高于去年APEC空气质量保障。“这主要是因为9月1日至9月3日期间,北京及周边省区市又启动了应急减排措施,进一步加严措施,增加了减排量。”
“人努力+天帮忙”
北京市环保局称,“阅兵蓝”得益于“人努力,天帮忙”。
河北一位环保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阅兵蓝”和“APEC蓝”一样,除了北京的人为努力,周边地区尤其是河北付出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其贡献不容忽视。
在活动期间,河北省政府将控制区域划分为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域在8月28日零时至9月4日24时,钢铁、焦化水泥、玻璃等高架污染源,减少排放污染物50%以上,其他涉气企业减少排放污染物30%以上;停产、限产企业3213家。一般控制区域在9月1日零时至4日24时实施与重点区域相同的控制措施,该区域内高架污染源,采取降低生产负荷、燃用低硫优质煤、实施排放绩效管理等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30%以上,第二时段停产、限产572家。
在京津冀7省市的既定工作方案之外,9月1日至9月3日期间,又启动了应急减排措施。张大伟解释,8月27日前后,市环保监测中心预判9月2日至9月4日期间,北京地区天气形势将由脊前向脊区演变,带来的结果就是风向转为偏南风,中层温度升高,存在形成逆温的可能性,是典型的污染积累的过程。
张大伟分析,因为北京已经采取了最严格的措施,而当时判断污染发生前期会有一些偏东风和偏南风,这样就将重点管控区确定在传输通道,偏东方和偏南方向,而不是七省区市区域“眉毛胡子大把抓”。所以主要加大了北京市以东、以南地区重点城市的污染减排力度,尤其是强化燃煤电厂、水泥、钢铁等高架源管控,减少污染物通过中高层传输的影响。
张大伟指出,这次污染过程峰值出现在9月4日,但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4日北京空气质量仍是二级良好水平,而如果不采取措施,至少是轻度污染以上。
在“人努力”因素之外,“天帮忙”因素也同样重要。张大伟分析,有利的污染扩散条件是空气质量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8月下旬至9月初,为北京夏秋季节转换时期,冷空气活动频繁,雷阵雨天气较多,基本无逆温,污染物扩散能力较强,是一年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