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门曾披露过这样一个统计数据:当前我市空气中的PM2.5,大约有40.5%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在机动车保有量还在迅猛增长的背景下,如何才能呵护好这座美丽城市的蓝天白云?
那些依旧拖着“黑尾巴”行驶在城市道路上的营运车辆,无疑是众矢之的。
一份《关于全面推进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黄标车淘汰工作方案》近日摆在了有关部门的案头。厦门为这些特殊车辆的“退市”,定出了严格的时刻表——2015年12月15日前,必须淘汰2005年12月31日前(含)的本市营运黄标车。
从更宽的视野来看,2015年年底前全部淘汰2005年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是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硬性任务,也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明确要求。
美丽厦门,必须要有清新的空气。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成为厦门在永不停歇的空气质量保卫战中的坚定选择。
明确目标
黄标车淘汰稳步推进
像被洗过的天空,偶尔飘来洁白的云朵,它的蓝,与大海的蓝交融在一起,让国庆假期在厦门游玩的小伙伴们格外兴奋。不少人把用手机拍下的蓝天发在自己的微博、微信上,取名为“厦门蓝”。
这些年备受诟病的黄标车,与“厦门蓝”显然格格不入。
根据2015年7月份省环保厅《关于印发〈福建省2015年黄标车淘汰工作计划〉的通知》下达的任务,截至8月底,我市未完成淘汰的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黄标车为2198辆。
尽管任重道远,但厦门在淘汰黄标车的征程上意志弥坚。
一个目标已经明晰:我市将通过建立和完善黄标车淘汰工作机制,采取加强政策宣传、强化限行管理及开展营运黄标车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等措施,确保年底全面完成年度淘汰任务。
加强领导
多部门联动汇聚合力
淘汰黄标车,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在多部门间寻求并汇聚合力。
正因为如此,市政府成立了黄标车淘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领导任总召集人,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法制局、市公安交警支队、110指挥中心以及各区政府为成员。
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多部门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留意到,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每周将会商研究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而总召集人每两周则要听取一次工作汇报。
2005年年底前注册营运黄标车的大规模淘汰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强势铺开的。在淘汰黄标车的庞大工作系统中,每一个相关单位都是一个强力的引擎。
锁定了目标,就要日夜兼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市的群策群力之下,今年年底,随着2005年年底前注册的营运黄标车的全面“退市”,厦门的天空一定会更加湛蓝。
【名词】
黄标车提前报废
黄标车提前报废是指使用年限未届满的黄标车提前一年以上(含一年)报废和无使用年限的黄标车报废。实际使用年限计算的起始日期为车辆初次登记日期,终止日期为车主将车辆交售给机动车报废回收拆解企业的日期。2005年年底前黄标车提前报废指的是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交售给我市经福建省经贸委认定资格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
“非绿标车”限行
扩大到厦门岛外
今年4月1日起,“非绿标车”白天禁止在岛内通行;从明年元旦起,全天限行。
近年来,厦门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目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130万辆,其中汽车突破80万辆。据统计,2014年厦门全市氮氧化物总排放量为30992吨,其中机动车排放量为21564吨,占69.6%,而其中仅占汽车保有量不足10%的黄标车排放量却接近机动车总排放量的50%,为厦门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我市于2012年4月起对仙岳路和成功大道实施高峰期非绿标车限行,去年6月1日起对岛内实施高峰期(7时至9时、17时至20时)非绿标车限行。从今年4月1日起,非绿标车在岛内思明区、湖里区限行时段扩大到每日7时至20时。2016年1月1日起,将禁止限行车辆在思明区、湖里区道路上行驶。
值得注意的是,在厦门本岛采取按环保标识限制机动车通行措施的基础上,今年4月1日起,我市还在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部分道路进一步扩大环保限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