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黄祖斌:中国经济增长快一点有什么用

发表日期:2015-10-13 08:44:36 兰格钢铁

2010年末,我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当时在预测2011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时,由于受到2010年投资、消费、出口形势都不错,当年经济重回10%以上增长的影响,同事基本上都觉得2011年还会增长10%以上。不过,我总觉得不太对劲,虽然我也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仍比较谨慎地认为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会在9%以上,而不是10%。结果2011年一季度工程机械、水泥等股票还大涨特涨,但因为通胀起来了,中国开始货币紧缩,经济增速开始下滑,当年没有10%以上的增长(实际为9.3%),但令几乎所有人没预料的是,经济增速从当年开始几乎一路下滑直到现在,并且仍没有比较确切的见底迹象。 在这种情况下,批评本届政府对经济增长努力不够的声音并不小,无数民间经济学家都站出来告诉李克强总理应该如何做。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并没有什么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是客观地告诉人们如何在金融市场投资赚钱,讲一些投资的规律,明示一些投资风险,哪怕讲讲有助于建立正确的投资理念的小故事也好,最有价值的是告诉人们有效的投资策略或是投资方法。那些无病呻吟,不懂装懂,批评制度、政策、现象,适合培养写议论文的中学生看,否则没什么价值。所以我现在很少写东西,好东西不会拿出来分享,没价值的写出来意义不大。 中国经济增长是为了什么?中国经济要实现较快的增长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现在是否具备?中国非要实现超过增长潜力的增速会有哪些负作用?如果搞清楚这三个问题,那么中国是否需要刺激经济,就比较清楚了。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为了国强民富,对于国家来说,反正中国GDP总规模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超过美国基本是可以确定的,现在已经相当于美国的60%,早一年晚一年都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所以我看经济增长快一点对中国在国际上较快地提高地位,对民族复兴,不是特别关键。中国经济过去二三十年其实还是更偏重于普通居民的利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实现了每年近1000万人口的新增就业?二是是否高通胀损害了中国普通居民的利益。所以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在1998年上千万工人下岗后,中国就搞经济刺激政策,哪怕增长的质量其实挺差,也要尽可能增加一些就业机会。所以每当中国有通胀的苗头,中国就会搞货币紧缩,宁可牺牲经济增长,也不能因为通胀搞得居民财富缩水,民怨沸腾。 以前中国要实现每年1000多万人口的新增就业,就需要9%左右的经济增长,还好中国政府有办法,中国居民很实务,于是耳朵都听烦了的不知持续了多少年的最严重的高校就业压力其实基本都解决了。最近几年,由于人口红利出现了拐点,找工作现在很容易了,低端劳动力的收入大幅增长,虽然GDP只实现了7%左右的增长,但新增就业任务在上半年往往就完成了全年60%的任务。越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意味着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既然现在中国就业形势这么好,贫富差距相对稳定,就没有迫切的压力来刺激经济的增长。 再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无非就是投资、消费、出口,中国的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仍是供不应求的,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修建的空间不算太大,但房地产已经结束了供不应求的状态(少数特大城市除外),钢铁、水泥、电解铝、电力这些原来对GDP贡献很大的产业,基本已经处于需求零增长的状态,同时产能还是过剩的,新增投资的空间也不大。算下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已经不大可能再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再看消费,中国的消费还是增长比较稳定的,不过也没能抱有太大的希望。中国的房价明显是高的,购房款的储备和释放挤占了较多消费能力,中国居民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也不强,这样中国人怎么可能放开手脚花钱呢?另外还要考虑到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巴菲特、李嘉诚这样出身的时候家庭贫困的人,即使身为巨富后仍保持了比较节俭的生活习惯。中国即使像我这种70后,上京东看看,恐怕感觉也没什么要买的。所以不能奢望中国人像美国人那样人均办10多张信用卡,家庭净资产中位数大概只有8万美元,这在本世纪都未必会出现。因此消费的增长也不大可能出现惊喜。 至于出口,就更不用说了。欧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半死不活,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得厉害,中国最近几年出口增长乏力,甚至我记得还有过月度甚至季度的负增长。好在中国需求下降后,石油、铁矿石、铜等商品价格暴跌,中国得惠不少。 所以中国经济目前增长的潜力恐怕只有8%左右,又要消化四万亿过度刺激政策带来的经济结构更不协调,污染更严重,产能更过剩等后遗症,更受国际经济下行的拖累,7%就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速度。 如果按批评本届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上乏善可陈甚至工作不力的民间经济学家们的意见,中国要刺激经济增长,恐怕主要就是刺激投资。 中国现在重工业全面产能过剩,但目前还不至于崩溃。如果再像09年那样疯狂撤钱,中国未来几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0也不是没有可有。中国钢产量已经是全球50%了,还有什么增长空间?相反,经济增速放缓,有利于用市场手段淘汰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 中国的房价泡沫已经相当大了,中国的未售出的房子有近6亿平方米。一方面是普通居民买房吃力,另一方面是富有居民手中有大笔的可投资资金。如果再像以前那样刺激房地产的增长,把房贷首付降到10%甚至0,那后果是什么?房价肯定涨,库存肯定下降,卖地收入肯定上涨,但银行经营风险会增加,囤积在投资客手中的房子继续增加,普通居民的消费能力会被进一步被挤压。中国实力排名前十的城市核心地段土地是有限的,但多数城市面积再扩大一倍不成问题。问题是中国的农民工或是农民有能力在城市以市价购房,并且城市有能力增加一倍的就业机会?2003年非典期间,温家宝为刺激经济,推出了全面发展商品房的政策,从此以后中国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房全面减少,而本届政府则大力建设保障房,前者有利于经济增长,后者不利于经济增长,但对于全中国的居民整体而言,显然是住房负担轻是好事。看看香港和新加坡的区别就知道了。香港多数人一生为房子而烦恼,少数人大赚特赚,整个地区现在因为高房价除了金融外几乎没什么有竞争力的产业。新加坡为85%左右的居民提供极为便宜的公屋,新加坡竞争力怎么样,我看不用我讲。 有人说中小民营企业现在经营很困难,我记得巴菲特1999年有个演讲,讲到美国曾经有上千家汽车企业,到1999年只有三家了。中国政府没有义务让每一个企业家都赚钱,实力不行倒闭很正常,经验决策失误破产也是无法避免的,谁让一些企业2009和2010年以为银行会一直积极放贷20年不变?要怪也只能怪上届政府最初刺激力度过猛,结果2011年又被迫收缩,不能怪本届政府。 有人说中国应该减税,真是脑子有病,减税最大的受益者是民企的千万富亿,亿万富翁们。一帮屌丝为亿万富翁们呐喊减税,不是奇怪得很吗?有人说中国应该通过货币贬值,提高出口退税的办法刺激出口,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现在已经是个位数了,更何况国内需求不可能因为中国这点刺激就明显增加了。最近看到一网友说,在美国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产于中国的服装了,不少都来自于东南亚。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我看是好事,谁在中国买过产于德国的服装?中国就应该全面降低纺织品等低端出口品,增加高附加值的出品产品比例。出口低增长是痛苦的,但也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措施。那些血汗工厂就应该倒闭。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进口的原材料价格现在大幅下跌,如果中国硬要像2009年那样强刺激经济,那么石油等商品价格大幅暴涨,对中国有什么好处?受惠国又有哪一国会感谢中国? 总之,温家宝不仅充分使用了WTO红利,房地产红利,人口红利和汽车行业增长的红利,而且在较多领域已经透支了本届政府的红利。所以现在的中国如果付过大的代价,冒较大的风险刺激经济,如果实现了8%以上的增长,那真是糊涂透顶。如果不是上届政府透支了本届政府的发展速度,则本届政府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大的产能压缩压力,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治理环境压力。在失业率维持低位的情况下,中国现在完全不需要全面刺激经济。

相关阅读
黄祖斌:中国经济增长快一点有什么用[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