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清理有害物质以保护环境外,拆船还能将拆解物资进一步循环再利用。据了解,废钢和废有色金属占老旧船舶拆解物资的95%以上,这些废旧金属材料将最终流向冶炼企业。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放缓,一些行业的主要经济指标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乏力,国内钢材市场价格一路狂跌,至今已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价格水平。大量统计数据和多种市场迹象都反映了全球绝大多数地区需求疲软和产能过剩。钢铁及其相关行业的低迷现象相当突出,国内钢铁冶炼企业一片悲凉。
钢铁产能过剩和钢铁企业亏损,直接导致废钢供求关系逆转,需求低迷,价格也随之一路下跌,从2012年的每吨3000多元,下降到今天的每吨1000多元。日前,来自靖江一家拆船企业的负责人在谈及企业现状时长叹了一口气:“我们基本上把前些年的家底都赔进去了。”
废钢价格,已经成为过去几年拆船企业无法回避的痛,也是当今一些企业决断进退的最后一根稻草。至于是用来救命的还是压垮的,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差价巨大
“中国与南亚次大陆的拆船企业目前在市场上几乎不存在竞争关系。”上海某船经纪公司负责人表示。
目前,国内拆船企业购船价格基本保持在150~160美元/轻吨的水平。相比之下,目前包括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南亚次大陆的国家,购买能力为310~320美元/轻吨。
单就一搜船的价格而言,船东便面临上千万美元差价的诱惑,这足以使得国内拆船企业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而另一数据也侧面显示了国内拆船企业在国际竞争上的弱势。据中国拆船协会统计,继去年后,今年上半年,会员拆船企业成交国内废船量再次超过了进口废船量,约占总成交量的54%。
国内拆船企业一方面无船价竞争力,另一方面普遍陷入越拆越亏的泥淖。未来两年,国内将有上百艘废钢船需要拆解,但从市场供求状况看,目前国内钢材市场依旧供大于求,供求关系难有实质性改善。在钢铁生产方面,前期产量放缓下降,后期产量趋于回升。在钢铁库存方面,钢厂存货越来越多,“蓄水池”作用越来越小。从下游需求看,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放缓,产量下降。其中,船舶、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1%。由此可见,废钢价格的滑坡走势恐成拆船企业日子难熬的重要因素。
目前在中国拆解的船舶,多数是国内航运企业享受拆船补贴政策的五星红旗船舶。该补贴政策将延长至2017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源于国内几大主要航运公司的共同诉求。尽管如此,对于拆船企业来说,其中没有什么实惠可言。
消化不佳
经济逐步走上快车道的印度,目前拥有近8000万吨钢铁产能,居于世界第4位,经济上行给本地钢铁乃至相关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显然已经无法消化高歌猛进的中国钢铁产能了。有专家提出,上产能容易,去产能难,未来要正视中国钢价的走势。My Steel高级分析师魏迎松认为,即便2015年被视为中国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元年,今年中国仍将增加近5000万吨产能。
供应只增不减,国内钢铁需求却在下滑。魏迎松透露,在钢铁消费大户如房地产、机械、汽车等行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需求趋缓和减少。今年1~7月,中国钢铁的实际消费量下降了4个百分点。供大于需,导致钢铁价格难见起色,而这也连锁影响到了废钢价格。同时,从上游供应情况看,中国海关9月份统计数据显示,铁矿石进口数量环比大增16.2%至8612万吨,刷新了7月创下的8610万吨的年内纪录。今年三季度,铁矿石进口量都维持在高位,这也使国内废钢市场前景更填愁云。
出于对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现状的判断,魏迎松表示,至少到今年年底,中国的钢铁价格上升空间十分有限。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希望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尽快收缩国内的钢铁产能,但我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很低,去产能化的过程将非常漫长。据了解,发达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去产能时期,欧洲在上世纪80年代将钢材产能从3.4亿吨下降到2.8亿吨,降低了16%;美国花了7年时间使粗钢生产能力降了25%。“今年我国钢铁的产能增速已经趋缓,我认为中国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魏迎松说,“这就意味着中国钢铁的寒冬还有一段时间,政策和市场的配合效果有待时间检验。”
迈出国门
“出口是这两年中国钢铁行业最大的亮点。”魏迎松介绍,2014年以来,中国钢铁出口量增势明显,今年粗钢出口量有望突破1亿吨,仅排在房地产和机械行业之后,成为中国钢铁消费的主力军。
目前,中国出口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钢铁分别占总出口量的4%、2%和1%左右。这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一些南亚国家钢铁、废钢价格的高企,无疑会给南亚次大陆市场带来微妙的变化。
实际上,今年年初以来,南亚次大陆的旧船购买价格已经经历了不小的波动。从年初的420美元/轻吨,陡降至280美元/轻吨,然后又恢复到目前的320美元/轻吨左右。业内人士分析,这与今年上半年一些南亚国家在季风前夕集中接船有关。但不可否认,中国钢材的出口对这些国家拆船行业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加大钢材出口量对于减轻国内市场资源供应压力,维护供求关系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我国钢材出口量的快速增长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一方面,我国钢材出口受到“反倾销”“反补贴”的干扰影响;另一方面,人民币贬值趋势以及汇率波动,使得钢铁企业出口接单的价格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进一步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即将正式运行,“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将成为潜力巨大的市场,并将有望带动中国钢铁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来,我国钢铁走出国门的强劲势头还将延续。
从长远来看,钢铁和废钢价格的企稳回升令人期待,而留给国内拆船企业更多的也许是不懈的坚持和对绿色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