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前海自贸区建设渐入佳境,最近好戏连台:港货中心开张,苏加诺之家落户,创业氛围浓郁,汇聚5万多家企业,其中港资企业超过2000家。如同当年深圳在四大经济特区中一骑绝尘,前海自贸区有望再造奇迹,在供给侧改革中一马当先。 发展经济学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供给经济学则是针锋相对的减税、生产和进口。发展经济学主导时期,由政府调配资源,表现为全面铺摊子,深圳虽然在增长数字上领先,但是没有展现应有的实力。供给经济学的三驾马车减税、生产、进口,都是深圳的强项,更是前海的强项。深圳的单位产值在国内所有城市中可能是财政负担最轻的,深圳非生产性机构数量和人员都是最少的,深圳毗邻全球最大的、历史最悠久的自由贸易城市香港,进口优势无可匹敌。 供给侧改革名词新鲜,但诸多特征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段相吻合,当时人民币币值较高,使得进口贸易比出口贸易赚钱,万科、华为早期都是做进口生意赚的第一桶金。那时人民币值偏高是计划经济的遗产,现在人民币币值偏高,这是对中国经济前景乐观。不管怎样,做进口贸易赚大钱的日子又回来了。 在发展经济学主导下,人为压低汇率以鼓励出口,短期效果立竿见影,但长期后果就是产业升级困难。压低汇率等于压低人均收入。一群用不起奢侈品的人,不可能引领时尚潮流,这条定律普遍适用各类高质高档商品。微观上的产业升级只是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宏观上涉及社会成员观念的改变。改变观念的主渠道并非教育或媒体宣传,而是生活体验。政府调配经济资源的后果就是个体错失许多改善生活体验的机会。 依仗华强北商圈的廉价电子元器件,30年功夫已经把深圳打造成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设计制造中心。依靠前海自贸区引入实惠的高档进口商品,未来可以把深圳市民培育成引领全球高档生活方式的创造者。如同华强北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前海自贸区只需政府维持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即可。任由消费者和企业家们充分利用低税负、少管制的区内优势,尽情交易。他们必然会在进口商品基础上添加本土文化因素,产生化合作用,形成在国际上有张力的审美观念,如同明清时期的外销美术作品,那将惠及所有产业。 现在比较担心前海又变成房地产项目,被各种名义的项目分猪肉抢资源,正经经营的企业没多少,日后看起来像中环,楼价也像中环,但门可罗雀,那就悔之不及了。经营一家成功的企业,战略目标不会太多。前海自贸区也必须有一个核心目标,紧紧抓住进口商品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