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财年誓要实现业绩扭亏的中国铝业在临近年底时发布了两份股权转让公告,据公告显示,公司出售山西华兴50%持股,引入资产管理公司——深圳华润元大为策略投资者,代价23.51亿元,即最初投标价,预计出售收益约12亿元;向主要股东中铝公司出售南海合金100%权益,代价2.1亿元,即初始投标价,预计出售收益约1亿元。
上述两份股权转让的公告贯彻了中国铝业母公司中铝公司做“减法”的扭亏策略,尽管中铝股份的业绩仍然面临不少的考验,但作为母公司,中铝公司已经在开始研究转型的策略,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今年11月6日,中铝公司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汽”)在长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铝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葛红林出席仪式并与中国一汽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平举行会谈。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推进汽车用铝合金材料及应用技术开发、申请科研项目等领域展开合作,并将共享实验开发资源,探讨共建工程中心。中铝公司将作为中国一汽的研发支撑基地,为中国一汽的科技发展提供必要支持;中国一汽将及时向中铝公司提出科研合作需求,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中铝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双方承诺将在汽车用有色金属材料、功能材料及应用技术开发等领域为对方提供科研交流、试样制备、性能测试等便利条件。
交通运输业
铝代钢轻量化刻不容缓
有数据显示,去年我国11月份汽车产销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对铝消费的短暂提振作用比较明显。去年11月份我国汽车用铝量为32.5万吨左右,环比增长16.2%,同比增长17.8%,同比连续两个月维持正增长;另外,2015年1月份至11月份我国汽车用铝量为278.2万吨,同比增长1.8%,一改前三个月负增长的状态。
但需要看到的是,国外发达国家平均每辆车用铝150kg,包括铸件、锻件、板材等;而我国目前每辆车用铝为100kg,其中80%以上为铸件,变形铝材尤其是板材用量较少。“用铝少,代表着我国汽车的重量要比发达国家生产的汽车高,而汽车自重每减少10%,燃油消耗可降低6%-8%。汽车每减重100公斤,百公里油耗可降低0.4升、二氧化碳排放可减少1公斤,在运行周期内,可累计减少二氧化碳约1500公斤。”有不愿具名的交通运输行业内人士如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质量轻得多的铝合金,作为钢的替代产品,其实早已经被运用在多个领域,大到航空航天,小到精密仪器铸件。“如果交通运输业(例如:汽车、火车、轮船)生产制造大量采用铝合金作为材料的话,肯定会使其总质量减轻,从而降低了燃料的消耗,废气排放减少,污染程度也会下降。”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作为我国铝行业的龙头企业,中铝公司亦早已经开始布局“铝代钢”以及“轻量化”的工作。“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常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不断深入推进是我们拓展的外部空间,以铝为基础推进工业用材轻量化,将是中铝公司实现经济效益与节能环保双赢的重要选择。”中铝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葛红林曾公开表示。
“交通用材的轻量化,既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由之路。轻量化减掉的是沉重的环境负担,增加的是优质的发展动力。中铝公司要推进高档汽车用铝材走进千家万户,让中国的汽车都能轻装上路。”葛红林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形成交通运输轻量化材料
零部件生产及服务体系
据了解,2015年以来,中国铝业公司利用自身雄厚的科研能力与生产实力,以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跨越式发展铝加工为目标,以交通运输业“以铝代钢”(汽车、船舶等轻量化)为切入点,成立了轻量化推进办公室,着手着手对汽车、船舶等交通运输业轻量化展开专项研究。
除与中国一汽签署了战略协议外,今年8月份,中铝公司还与武汉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在武汉建设生产基地,并在有色金属新材料、环保节能建材、汽车及轨道交通零部件等领域与武汉开展全方位合作。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东风汽车公司与中国铝业公司联合成立“东风-中铝汽车用铝合金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铝合金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攻关,进行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
而在其它方面,中铝公司下属的西南铝已为国内外多家交通运输公司批量供应生产粮食运输车辆、运煤车厢、罐车罐体等用的铝合金板材。同时,西南铝已获得中国船级社(CCS)、英劳氏船级社(LR)、挪威船级社(DNV)、法国船级社(DV)以及美国船级社(ADS)等5个船级社的认可,生产的板材、型材、管材等产品在高速船外壳、窗室隔板、船甲板和航海仪器仪表、舰船装备等海洋运输业均有应用。
“其实,中铝公司早应该着手致力于高附加值的铝合金材料的生产。”有行业内分析人士如是表示。
在售电公司的资产要求上,资产总额在2000万至1亿元的,每年可售电量6亿至30亿千瓦时。资产总额在1亿至2亿元的,年售电量为30亿至60亿千瓦时。资产总额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不限制其售电量。
“在本轮电改的意见讨论阶段,开始有人曾提出电网公司只做输电和配电,将竞争性售电业务彻底独立出去,但电网公司自然不愿意放弃这块‘蛋糕’。”中电联一位人士指出,电网公司也有着售电的人才、技术、信息系统优势。现在明确参与售电业务后,电网企业在售电上无疑最有竞争力。
2015年以来,涉及发电、新能源、仪表设备等多行业的企业宣布组建售电公司。记者通过查询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后发现,2015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各地已经成立了上百家独立的售电企业。
这些企业未来将如何与电网进行竞争,怎样获得电力资源、争取客户,后期也将逐渐进入操作阶段。
2015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批准了广东、重庆两地进行售电侧改革试点。
长期以来,售电业务为电网公司独占。售电侧已经开始向社会资本放开,曾经的“独买独卖”格局变为“多买多卖”,未来必然将对电网公司构成激烈竞争。
正如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经济师所言,售电公司比拼的不仅仅是售电,更应该比拼全方位、综合性的能源服务。
“电价的市场化和放开售电侧绝不是电改的最终目标。”在曾鸣看来,通过建立电力改革的市场化机制,在电力各产业链引入竞争,提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行业的节能环保,这些都是本轮电改需要完成的任务。
从美国、德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成功经验来看,都经历了8~10年的过程,中国的电改才刚刚起步。如今,电力市场化的大幕已然拉开,身处改革大戏中的电网企业下一步如何转型,仍值得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