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星期三)晚间,两个大消息突袭股市。 消息一:券商反腐风暴再次刮起 最引人瞩目的消息是:多家券商负责债券交易的“固定收益部”负责人被有关方面带走调查。 那么,这些人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被调查?又将对未来一段时间股市的走向产生什么影响? 据媒体报道,上述人员被调查,可能跟前几年债券牛市里出现的利益输送案件有关。而利益输送方式,常常是通过丙类账户“养券”等方式完成的。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者账户分为“甲类账户”、“乙类账户”和“丙类账户”。甲类为商业银行,乙类一般为信用社、基金、保险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丙类户则大部分为非金融机构法人。 按照规定,丙类账户不允许直接参与债券交易,必须通过甲类户的账户进行代理结算。另一方面,持有甲类账户的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因为存在风控限制,不方便直接投资一些评级低但收益高的债券,因此也需要丙类账户为自己代持这类债券。 丙类账户从被设立的时候起,很快就跟甲类账户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管理层之所以允许丙类账户存在,初衷是为了活跃市场,引入机构投资者。 事实上,一些丙类账户就是银行或者券商的高管个人设立的,他们通过低卖高买等方式,向私人的丙类账户转移利益。比如近期审理的一起这类腐败案中,某信托公司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助理就通过162笔现券买卖,从自己供职的信托公司,向自己个人控制的丙类账户输送利益2.07亿余元。 由此可见,此次债券市场的反腐风暴跟A股关系不大。可能会波及到一些券商的高管,但应该不会影响到整个A股的运行。 消息二:多家券商恢复融券业务 继方正证券和中泰证券之后,平安证券3月23日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称,将在24日起恢复融券业务。 今夜,两大消息突袭股市!算是利空吗上图:平安证券相关公告截图。 所谓融券,就是借股票抛售,是一种做空的手段。在市场刚刚开始回暖,融资业务开始回升的时候,管理层允许一批券商恢复融券业务,显然别有用意。这跟最近央行辟谣、中证报解释“证金公司恢复5种融资业务”等构成了政策走廊的上限(天花板)。而推迟注册制,删除战略新兴产业板、恢复融资业务等,则构成了政策走廊的下限(支撑)。 换句话说,一方面管理层希望股市回暖,但另一方面又担心出现疯牛行情,重演去年的股灾。 《证券时报》的最新报道称,目前有西南证券、东方证券和兴业证券等35家恢复了融券业务,而国信证券、招商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华泰证券、银河证券等大券商尚未恢复融券业务。 好笑的是:在众多已恢复融券业务的券商中,基本上很难融到券,交易规模极小。也就是说,融券(做空手段)只是装点门面而已,融资(做多手段)才是被真正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