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3日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称,中国公司的健康状况和偿债能力正在下降,银行体系中具有潜在风险的贷款总额或接近1.3万亿美元;由此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产生约7560亿美元的潜在损失,这占到中国GDP的7%。 不过IMF也称,考虑到现有银行和政策上的缓冲空间、以及中国强劲的潜在经济增长,中国商业银行的上述潜在损失是可控的。 其所谓中国存在风险的公司债务,是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将非上市公司囊括在内,经推算得出的那些没有足够盈利来覆盖债务利息支付的企业的借款。 报告负责人、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门主管约瑟·维纳尔斯(Jose Vinals)说,中国当局已经意识到这些脆弱性,正在采取措施解决企业负债过高问题。 “然而,鉴于这些脆弱性的严重程度,需要实施大刀阔斧的政策行动:解决企业债务积压问题,增强银行实力,提升监管框架,为日益复杂的金融体系提供支持。” 中国驻IMF执行董事金中夏在华盛顿IMF总部办公室对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中国媒体置评说:“报告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把可能的损失估计得充分一些。这算是一种底线思维,有压力测试的含义。同时也因为这种分析做了多层假设,估计损失时宁高勿低,误差会较大。” 金中夏还说,基金组织坚持在现有不良贷款的统计之外另行评估中国银行体系贷款风险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他说,如何让国内外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治理的有效性以及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有充分的了解和信心?作为商业银行,应当免于受到行政干预,要为自己的放贷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