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民日报头版,有一篇关于“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采访报道引起了整个市场的关注。尤其是股票市场,上证指数大跌2.8%,该指数已回到两个月前。“权威人士”对股市的影响,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仔细阅读此文,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篇简单的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其中关于对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的论述,只是其中诸多观点当中的一个。仔细斟酌,这个判断,不是对中国经济的某种定性,而是为了反复强调中国经济面临的客观挑战,并警告那些试图让经济迅速回暖的刺激方法可能后患无穷。 此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指出了中国经济问题的根源,陈列了中国经济正在遇到的难题,以及重申了哪些解决办法才是正确的。通篇来看,实际上在告诉市场一个常识,即只要应对合理,中国经济依然值得期待,整体性风险并不大,但增长放缓是客观事实,而且这种放缓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用加杠杆和强刺激的方式人为促使其U型或V型翻转。 读完此文,我反而对中国经济更加充满信心,因为你看到的是开放的胸怀和认错、纠错的思考,以及毫不避讳的指出问题和提出解决方向。其中几个点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此文在谈供给侧改革时提到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好决定性作用。但'解铃还须系铃人’,减少行政干预离不开政府自我革命”。而且直接指出,“那些本身没有行政干预、市场机制发挥较好的领域,就别再去指手画脚了”、“降成本,就要把整体税负降下来,把不合理的收费取消掉,把行政审批减下来。” 至于今日股市的大跌,跟市场脆弱的情绪关系更大,因为上一个交易日比今天下跌的更多,“权威人士”的言论只是进一步戳穿了本来就站不住脚的利好支撑。之前诸多分析和言论将股市看做是未来中国经济最重要的补血场所(直接融资得靠股市),把救股市、刺激楼市、调控汇率等当成是应对一切经济问题的有效、惯用方法。但任何市场如果不按照市场的逻辑发展,往往会事与愿违,中国股市已屡次证明了市场的力量远大于政府的力量。 因此,任何以拯救中国经济为理由出台的主导股市等涨跌的政策,都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人民日报权威人士的言论也证明了这一点,“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一句“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手段”说出了多少假借保增长而干预股市、楼市的各类反市场政策。那股市到底如何发展呢,权威人士也给出了答案,“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 假设这一“权威人士”就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某专家,其发表此言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说管理预期对平衡市场情绪,提升经济效率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当前情况下,有必要打消诸多投资者、地方政府、僵尸企业对中央政府保增长的预期,明确的说,中央政府不可能为了达到保增长目的,而保护投资市场赌徒、懒惰的地方政府,以及一些僵尸企业。 经济增速翻转预期落空、强刺激暂时无望、持续加杠杆遭批评,以及货币政策的稳健态度,似乎给当前的股票等市场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每当中国经济出现问题,各方争议往往是迅速扩大,面对“L”型经济走势,对政府智慧的考验实际上才刚刚开始,如何提升经济效率和调动劳动力市场,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问题,也关系到就业问题,如果短期失业率持续上升,谁能完全舍弃“强刺激”诱惑? 如果仅仅是发表一下言论,“权威人士”既不可能完成对市场预期的管理,也很难达到传递某种积极信号的目的,因为“权威人士”低估了市场歪曲和揣测的能力,以及地方政府等对“简政放权”的抵触。 财经专栏作者,黄金钱包首席研究员 肖磊